撰 文丨陳 桐
編 輯丨美 圻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活人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稀缺品,對于劇集而言更是如此。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那些真實、有溫度、不完美的“活人感”——這并非簡單的懷舊,而是現代人對抗數字時代情感疏離的一種本能反應。
投射到劇集領域,被套路化劇情、工具化人物以及偽精致感“折磨”許久的觀眾,渴望的是一種真實自然、帶著煙火氣和人性溫度的生命力呈現,是角色從僵化套路或符號化標簽中掙脫出來的鮮活感。
近期幾部新劇,讓價值官體驗到了久違的“活人感”。盡管題材各異、手法不同,但它們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角色和故事“像活人一樣存在”。這種鮮活感既源于創新,更離不開作品內在的“溫度”。
打破慣性的非常規冒險
“活人感”首先意味著一種不按套路出牌、不循規蹈矩的鮮活生命力。無論是炸開全新賽道、為觀眾展開新世界,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內卷賽道上,憑借差異化的素材選擇和敘事手法獨樹一幟,都是劇集為找回“活人感”而進行的生存實驗。
繼去年《我的阿勒泰》成為爆款黑馬后,時隔一年,愛奇藝微塵劇場推出的《在人間》后勁依然十足。這部風格鮮明、題材新奇的先鋒劇,帶著意識流的色彩和實驗性,敘事不循常理,需要觀眾多一些耐心去沉浸感受。
主創將心理現象與社會現實交織,用情緒流動主導敘事,將觀眾帶入精神分裂患者的意識迷宮。追《在人間》最令人著迷的,是看主角賈小朵如何在自己那迷宮般的大腦里摸索,如何在多重人格的交替覺醒中,艱難地拼湊和確認“我是誰”。
在許多標榜現實主義卻難逃懸浮的劇集當下,《在人間》堪稱一部高度凝練的現實主義作品。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走到極致的現實,往往呈現出荒誕的面貌。內卷的社會、割裂的世界、停滯的處境以及人工智能的狂飆突進,加劇了人的工具化與物化。劇中賈小朵的束縛與掙扎,尖銳地指向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主體性缺失困境。
除了高度凝練的現實主義和高概念設定,《在人間》的情感線也足以讓一眾仙俠、古偶和都市劇學習。
賈小朵與徐天雨夜出租車里的奇妙邂逅,表面是浪漫的一見鐘情,本質卻是一個“自己愛上自己”的故事。這種極為小眾的“水仙之戀”,其CP感卻意外地耐人尋味。主人格與副人格相愛,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愛對方如同愛自己,兩個靈魂在意識深淵里撕扯,愛得越深越似自毀——這樣的純愛設定,哪位“磕學家”能抵擋?
無論是題材還是設定,《在人間》都極其“非常規”,難以歸類,也絕非大眾娛樂的首選。劇中的“懸念”并非傳統懸疑,而在于如何抽絲剝繭去理解主創的核心表達——“在困境中完成與自我和解”。然而,這種解謎過程未必是每個人下班后都想經歷的腦力挑戰,它的受眾注定是偏愛燒腦且富有耐心的觀眾。
在當下,《在人間》的劇情和節奏顯然偏離了“主流”觀眾的追劇偏好。許多人應付日常生活已精疲力竭,看劇只為“下飯”而非“燒腦”。一些未能堅持到最后的觀眾打了低分,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劇集的進一步破圈。
但站在劇集市場發展的角度看,這部“非主流”作品為國產劇開辟了一條虛實交錯的意識流探索之路,其價值值得大書特書。我們當然需要通俗輕松的流行作品,但同樣不可或缺的,是敢于打破慣性、銳意創新的先鋒實驗。
小人物貼地飛行
《長安的荔枝》一開播,深陷職場困局的李善德和充滿市井智慧的鄭平安,便以渾身毛病的“小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觀眾入坑追劇。不得不承認,他倆身上散發著獨特的小人物魅力。
馬伯庸塑造人物的妙處,在于沒有將鄭平安寫成單薄的官場符號,而是塑造成一個集矛盾于一身卻又自洽無比的“過日子的人”,賦予了他強烈的當下“活人感”。
表面是長安城“陪酒侍郎”的鄭平安,深諳察言觀色之道,在夜宴中通過攙扶官員、跳胡旋舞、敬酒等行為,圓滑又市井,將人情練達演繹到極致,被觀眾奉為“職場生存教科書”。但他的底色是很真誠很善良的,一路忍辱負重,默默承載著家族血仇、親情羈絆的多重重量,是一個矛盾張力、表現空間都很強的角色。
鄭平安的身份信息也是一點一點豐富展開的,從貴族鄭氏之子到圓滑的陪酒侍郎、再到與何刺史周旋的“馬歸云”,人物弧光飽滿且有沖擊力,在幽默詼諧中透出冷酷現實——這很馬伯庸。
而九品小官李善德,原本只想安穩度日、照顧家人,卻因同僚陷害,被迫接下跋涉千里運送鮮荔枝的“唐朝版地獄級KPI”。一個微弱的個體,如何在體制與現實的重壓下,為家人和自己搏出一條生路?這正是李善德這個小人物最動人的弧光。
職場“牛馬”李善德身上有種突出的“軸”勁兒。正是這份死心眼的執著,讓他最終完成了運送荔枝鮮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為保命的李善德,做實驗、發明保鮮法、設計運輸方案……然而方案卻被各衙門像皮球般踢來踢去。
被逼到絕境的李善德,時不時上演“老實人發瘋”,甚至不惜與上司硬剛,擺出“我活不了,大家也別想好過”的姿態。活兒干好不一定受賞,干砸必背鍋,干最多的人受委屈最大——這一系列黑色幽默既讓打工人深有共鳴,又能引發會心苦笑。
《藏海傳》同樣不吝筆墨刻畫小人物。主角藏海從慘遭滅門的底層一路成長,憑借過硬的營造技藝和智慧在朝堂立足,每一步都走得艱辛而堅定。這并非單純的男頻復仇爽劇,而是扎扎實實的草根掙扎與逆襲。此外,殉葬的工匠、吞炭的小枝、被權貴隨意勒死的老人……每位配角都有其閃光點。這里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一群在命運洪流中拼命掙扎的普通人。
看多了微短劇的強情節、強套路,這樣不貼標簽、不講金句,只是盡心盡力讓每個小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滿“活人感”的長劇,顯得愈加稀缺,也愈發珍貴。
尊重活人的真實情感
所謂的“活人感”,還代表著一種充滿活力、真實且富有張力的情感狀態。厭倦了被當作“投喂”對象的觀眾,渴望的是能真正戳中內心的情緒價值。
《臨江仙》的情感張力,根植于“白九思不懂愛眾生,花如月不懂愛一人”的矛盾核心。白九思秉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觀念,視凡人如短暫的花鳥蟲魚。他下凡的核心目的是與花如月渡劫,因此始終未能洞悉花如月痛苦的根源,也無法領悟“愛眾生”的真諦。
孟池用一生守護的執著,反而讓神明(花如月)領悟了生命的意義。目睹其一生的花如月深受觸動,開始動搖,逐漸萌生“人神平等”的認知。心懷大愛、以守護世間萬物為己任的花如月,即便遭受反噬也無怨無悔。然而,她對白九思的情感既不純粹也不熾烈,無法理解白九思“獨愛一人”的執念——這或許正是二人必須經歷的情劫。
以往仙俠劇的情感關系,往往剝離了現實中的價值觀沖突、自我意識矛盾等復雜成分,只保留純粹的甜蜜與安全感。這類“成人童話”因架空現實,常顯“活人感”不足,充斥著“工業糖精”的味道。
《臨江仙》雖是仙俠題材,但主角白九思和花如月的人格形成有跡可循,沖突與拉扯也根植于現實邏輯。他們的故事,像極了現實中的婚姻困境:相愛容易相處難。明明相愛,卻因誤會、猜忌、價值觀沖突一次次走向對立,甚至刀劍相向。最終,在經歷多次傷害與輪回后,學會了在恨意中堅守愛意,完成自我救贖。這樣兩個鮮活的“人”碰撞在一起,其情感自然更具感染力。
《長安的荔枝》中,李善德以“運荔枝”為生存賭注,其核心動力源于對女兒袖兒的保護欲。一個笨拙又深情的父親,為女兒在絕境中迸發出驚人的堅韌,帶著一種“拼命活下去”的悲壯感。這種情感疊加小人物的生存共鳴與投射現代的職場困境,將“活人感”直接拉滿。
這些在觀眾眼中都有“活人感”的新劇,既是對流水線套路和工業糖精的反抗,也做到了對不完美現實的坦然接納。它們的成功突圍再次證明:長劇創作不能一味追求極致的爽感與反轉,也不能完全屈從于大數據驅動的感官刺激,而應在塑造復雜多變、有厚度、有缺憾的角色,以及構建枝節橫生、多維立體、真實鮮活的故事上深耕細作。這是長劇的優勢,更是其存在的意義。
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
郵箱:meiqi402@163.com
歡迎關注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