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宣威鎮富江村。國家級苗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文勝蘭端坐木凳,雙手懸于古老的斜織機之上。指尖在數千根細如發絲的棉線間輕盈穿梭,十厘米長的舟形木梭于掌中靈巧翻飛,在素色經線間“通經斷緯”地穿行。布面上,生動的花鳥蟲魚圖案,正隨著她“數紗挑花”的節奏,次第生長。
苗族織錦,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在麻江縣清水江沿岸的龍江、富江、卡烏等苗族村寨,這項技藝以母女、婆媳代代相傳的方式生生不息。2008年,苗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工藝繁瑣的織錦面臨挑戰。年輕人外出務工,傳承群體日漸式微。
幸而在苗寨深處,仍有一群執著的手藝人。他們技藝精湛,滿懷熱忱,默默守護著民族文化的根脈,將祖傳手藝悉心傳授給年輕一代。文勝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幼隨母親學習織錦,文勝蘭勤學苦練。十四歲便掌握了花帶常見紋樣的挑織技藝,十六歲已能嫻熟完成織錦背帶芯的制作。2015年,她被命名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25年,更榮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文勝蘭尤其擅長蝴蝶紋、鋸齒紋、花、鳥、蟲等紋樣制作,織出來的錦布配色和諧,圖樣線條細膩連貫,所織圖案栩栩如生。“上山干活,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蝴蝶,我就把它們織進來。”她坦言,織錦無需也難打樣稿,靠的是年復一年的熟能生巧與豐沛的想象力。
從紆紗、牽紗、收紗、分紗、裝機到完成一件織錦作品,文勝蘭正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授給徒弟楊義莉、畢進芝等年輕一代。每當夜幕降臨,勞作一天的苗家婦女們常聚于文勝蘭家中,或織錦,或繡花,切磋技藝,共同精進。
作為麻江縣苗族織錦傳習基地,卡烏小學90%的學生是苗族。文勝蘭與徒弟們受邀擔任授課教師,將織錦技藝引入第二課堂,讓更多苗族少女熟悉和掌握這門手藝,助力麻江苗族織錦的薪火相傳。“我的夢想是,無論過去多少年,苗家的娃娃都會織錦。在重要節慶,大家都能穿上自己和家人親手織就的盛裝。”文勝蘭深情說道。
文勝蘭多次代表麻江縣參加民族工藝展示展演及評比活動,以五彩花絲的精妙編織向世界展現苗族文化。其作品被多家機構與個人收藏,并先后榮獲“新生代工匠之星”、“黔東南名匠”、“中級工藝師”、“民族刺繡鄉土人才”等稱號。
來源:黔東南新聞網
作者:孫煜 王澤 張安俊 王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