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指著眼前這位身材不高的將軍,臉上寫滿疑惑:"皮定均,你當年到底帶了多少人出來?"
這句話背后,隱藏著一個讓國民黨軍隊至今都想不通的軍事奇跡。
30萬大軍的包圍圈與7000人的絕地反擊
1946年6月,中原大地籠罩著戰(zhàn)爭的陰霾。
蔣介石親自坐鎮(zhèn)武漢,調集30萬精銳部隊,目標很明確:72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區(qū)6萬部隊。國民黨軍隊密密麻麻地布置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一張?zhí)炝_地網正在收緊。
中原軍區(qū)司令員李先念面臨著建軍以來最嚴峻的考驗,6萬人被圍在不足20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帶,糧食只夠維持半個月。彈藥更是捉襟見肘。
6月23日深夜,中原軍區(qū)緊急會議,李先念的聲音在昏暗的油燈下顯得格外沉重:"必須立即突圍。主力西進,皮定均的1旅偽裝主力東進,吸引敵人注意力。"
皮定均接到命令時,手里握著的是一份"死亡通知書",7000多人要在30萬敵軍眼皮底下演一出"調虎離山",成功了,主力得救;失敗了,全軍覆沒。
6月26日凌晨,中原突圍正式開始。
皮定均的隊伍故意在白天大張旗鼓地向東行進,士兵們扛著大旗,敲鑼打鼓,故意讓敵人發(fā)現(xiàn),電臺也頻繁發(fā)報,制造主力東進的假象。
國民黨軍隊果然上當了,整編66師、整編75師、整編85師,三個師的兵力緊追皮旅不放,30萬大軍中的一大半都被這7000人牽著鼻子走。
晚上,皮定均的真正考驗開始了。
趁著夜色掩護,部隊悄悄改變方向,向西南方向撤退,白天留下的痕跡全是假的,真正的行軍路線在黑暗中進行,這種"白天東行,夜間西撤"的戰(zhàn)術,把國民黨軍隊搞得團團轉。
第一次變向:從白雀園改為南進。
第二次變向:從南進改為東南,佯攻安慶。
第三次變向:從安慶改為青風嶺迂回。
第四次變向:從青風嶺改為官亭北突。
第五次變向:從官亭改為石門山,直奔津浦鐵路線。
每一次變向都讓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計劃落空,敵軍指揮官急得直跳腳:"這支共軍到底要往哪里去?"
1000公里的血路與23場生死戰(zhàn)
突圍的第三天,青風嶺。
國民黨整編48師一個團堵住了去路,團長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的老兵,手下1500多人,裝備精良,皮旅1團團長王誠漢只有800多人,武器還不如敵人。
"沖!"王誠漢一聲令下,800多名戰(zhàn)士端著刺刀沖向敵陣。
這場肉搏戰(zhàn)持續(xù)了整整4個小時,雙方在山坡上廝殺,刺刀見紅,拳腳相加,王誠漢身上挨了三刀,鮮血直流,仍然指揮部隊沖鋒。
敵團長死在王誠漢的槍下,整編48師一個團被全部殲滅,皮旅付出了200多人傷亡的代價,撕開了第一道包圍圈。
第十二天,津浦鐵路線。
這是最關鍵的一道防線,國民黨軍隊在鐵路沿線布置了裝甲火車,每隔500米就有一個碉堡,鐵路兩側還有鐵絲網和地雷陣。
晚上11點,皮旅摸到了鐵路邊,就在準備過路的時候,一列裝甲火車呼嘯而來,車上的探照燈瞬間照亮了整個夜空。
"趴下!"
機槍子彈像雨點一樣掃過來,十幾名戰(zhàn)士當場犧牲。
皮定均當機立斷:"1團從東邊突破,3團阻擊裝甲火車,2團負責掩護。"
裝甲火車上的機槍手瘋狂掃射,3團的戰(zhàn)士們冒著彈雨沖向鐵軌,班長李大牛抱著一捆手榴彈,滾到火車底下,拉響了引信,巨大的爆炸聲中,裝甲火車傾覆在鐵軌上。
3個小時的激戰(zhàn),皮旅終于撕開了津浦線的防線。
從6月26日到7月19日,整整24個晝夜。皮旅轉戰(zhàn)鄂豫皖三省,行程1000多公里,打了23場大小戰(zhàn)斗,每一仗都是生死較量,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
7月19日,皮旅終于抵達蘇皖解放區(qū)。
清點人數(shù)時,所有人都震驚了,出發(fā)時7000多人,現(xiàn)在還有5000多人,在30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下,竟然有這么多人活著突圍成功。
總理的震驚與一個旅頂一個方面軍的傳奇
1969年,已經是共和國成立20周年。
這一天,皮定均被叫到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正在接見參加國慶觀禮的老將軍們。
"皮定均!"總理一眼就認出了他,"當年中原突圍,你們一個旅頂一個方面軍的作用!"
皮定均有些意外,23年過去了,總理還記得這么清楚。
周恩來接著說:"你知道嗎?當年中央預計你們最多能突圍500到800人,你們卻帶出了5000多人。我一直想問,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這句話讓皮定均想起了那段艱難歲月。
突圍前,中央軍委的作戰(zhàn)計劃很悲觀,30萬對7000,懸殊太大了,能保存500人就算成功,800人已經是最樂觀的估計。
皮定均卻創(chuàng)造了奇跡,5000多人,完整建制,武器裝備基本保全,這個數(shù)字讓所有人都難以置信。
"我們靠的是四樣東西。"皮定均回答得很樸實,"第一是信念,我們告訴戰(zhàn)士們,這是為黨的生日獻禮;第二是靈活,敵人想不到的地方,我們就往那里走;第三是群眾,沿途老百姓幫助我們,給我們帶路,送情報;第四是休整,我們利用革命老區(qū)短暫休整,恢復體力。"
周恩來點點頭:"你們這一仗,牽制了國民黨30萬兵力,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爭取了寶貴時間,戰(zhàn)略意義重大。"
皮定均沒有說的是,這次突圍的成功,靠的還有一個"詐"字。
他們專門挑選敵軍防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石門山那道防線,是國民黨軍隊認為共軍絕不會選擇的路線,地形險惡,道路崎嶇,正因為如此,守備兵力相對薄弱。
他們沿途繳獲敵軍的糧倉,把糧食分給老百姓,這樣既解決了部隊的給養(yǎng)問題,又爭取了民心,老百姓看到解放軍真心為民,紛紛主動提供幫助。
他們還利用敵軍內部的矛盾,國民黨軍隊各派系之間缺乏配合,皮旅經常從兩個敵軍部隊的接合部突破,讓敵人相互推諉責任。
毛主席的破格提拔與"鐵腳板"精神的傳承
1955年,全軍大授銜。
毛澤東主席拿著皮定均的檔案,在少將名單旁邊寫下三個字:"少晉中"。
這三個字改變了皮定均的軍銜,從少將直接晉升為中將,破格提拔。
這是唯一一次因為中原突圍的功績直接晉升中將的案例,毛主席的理由很簡單:"皮有功,少晉中,中原突圍,貢獻巨大。"
中原突圍的成功,讓全軍都看到了"以少勝多"的可能性,皮旅的戰(zhàn)術被編入軍事教材,成為經典案例。
皮旅改編為華東野戰(zhàn)軍第13旅,后來成為武警181師,這支部隊至今還保留著"鐵腳板"的傳統(tǒng),每年新兵入伍,第一課就是學習中原突圍的歷史。
毛主席曾經總結皮旅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八個字,成為解放軍的寶貴財富。
皮定均后來回憶說:"那24天,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每天都在生死邊緣,每個決定都關系到全旅的命運,我們能成功,是因為有堅定的信仰,有正確的策略,有人民的支持。"
國民黨軍隊至今還在研究這個案例。他們想不通,7000人是怎么在30萬大軍的包圍中突圍成功的,蔣介石曾經氣憤地說:"這些共軍像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的孫猴子,攪得天翻地覆!"
中原突圍改寫了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格局,原本國民黨軍隊想要速戰(zhàn)速決,一舉消滅中原解放區(qū),突圍成功后,解放軍保存了有生力量,為后續(xù)的戰(zhàn)略反攻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這次突圍證明了人民軍隊的戰(zhàn)斗力。
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依然能夠巧妙周旋,成功脫險,這給全國人民增添了信心,也讓國民黨軍隊開始懷疑自己的實力。
皮定均的名字,從此與中原突圍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周恩來總理的那句疑問,實際上是對這個軍事奇跡的最高贊譽。
7000人,5000人突圍成功,這個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英勇戰(zhàn)士的犧牲,是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體現(xiàn),是人民軍隊"以弱勝強"精神的集中展現(xiàn)。
24個晝夜,1000公里血路,23場生死戰(zhàn),皮定均和他的戰(zhàn)士們,用生命和智慧書寫了中國軍事史上最精彩的一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