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方為大用。
hi,我是貓。
形容一個人沒了心氣,整個人無精打采,一個很絕的詞語叫做失魂落魄。
想想看一個人連魂魄都丟失了,可想而知的痛苦,身體還安在此處,但靈魂早已飄蕩無所依靠。
這就是所謂的形神聚散,自然做什么都提不起勁頭,人也會懈怠了。跟前幾天說的心脈受損,有異曲同工之意。
身體與精神意識、靈魂是同步同頻的,這樣人才可以聚氣養(yǎng)身。但倘若經受悲歡之后,精氣神就很薄弱,稍不注意就容易附著在很多人、事、物上,比如對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念念不忘,對還未到來的以后焦慮萬分。
魂魄留在了過去,飄向了未來,都無法與當下的身體一起安在,無法聚氣養(yǎng)身,就只剩下行尸走肉了。這時候人的能量是很微弱的,心無所依,非得靠著點什么,執(zhí)拗點什么,就會著相。
一旦著相,能量再次被反噬,陷入支離破碎的境遇中。
當然這種情況大部分的人都遇到過。活到了中年,或多或少都失魂落魄過,也被很多經歷跟過往狠狠塑造過,剩下的自己只要有一口氣,還有一魄尚在,依然可以把附著在外的心,飄蕩無依的魂,叫回來,重新獲得掌控感跟力量。
我很早就感知到時間飛逝,一個人最值得的事情,就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凡事能讓自己有愉悅體驗的,能提高自己能量的有一個算一個。
有一個很反常識的覺察,在低谷期或者轉型期,在每一個失去自信瞻前顧后的時候,人都要換點什么,換居所,換個趁手的工具,或者投資自己學一份技能,哪怕是一次消費升級,也是足以有力量感的。
這跟消費主義無關,而是內在獲得一種配得感。昨天有讀者問我撫平自己,一定要用消費的方式嗎?不盡然,豐儉由人,只是身外之物并非毫無能量。
我自己養(yǎng)貓就是低谷期的決策,一養(yǎng)就九年光景,而現在貓對于我來說已經不是低谷期的慰藉品,而是平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很多時候不是她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她。一個人需要點什么,道法自然。爾等凡人,不需要時時刻刻太苛刻要求自己,盡善盡美。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對于高敏感的人來說,有秩序感,規(guī)律的生活飲食以及專注于當下是最好的解法。
很多人一旦放縱自己沉溺于自輕自傷的情緒,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拖延,看似只是拖延一件小事,但會產生連帶效應,很多事情也會跟著推遲。
一整天下來什么都沒做,但這種無所適從感反而加重情緒化。
我一定要一日三餐,規(guī)律飲食,按時運動,出門打扮自己,回到家就換上居家服,定期整理衣柜等,雖然這些看似沒什么用。
但無形中正在把一塊塊被肢解,破碎的生活縫起來,雖然可能還沒辦法立刻、馬上真的讓自己走出抑郁狀態(tài),食不知味,也不知道每天搗騰自己有什么天大的意義。
但在每天用心生活做事情,建立生活規(guī)律的過程中,這種有條不紊,起碼可以暫時冷卻住熵增,在行動中,讓身體召喚自己的精神意志,喚醒一個人對具體、對當下生活的認知和情緒。
穿戴整齊、飲食有節(jié)、細嚼慢咽,看起來沒用,但是無數個沒用的小事,就能以形攝魄,積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人正念積極的生活形態(tài),人也會一點點把魂魄找回來。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把自憐自艾的情緒一直掛在嘴邊。尤其是現在人人自媒體時代,很多人把網絡當成投射自己負面情緒的窗口,我是非常不建議這么做的。
在線上隨便發(fā)泄幾句負面情緒之言,以為跟自己線下生活無關,也不會影響什么。殊不知,語言是思維的顯化,容易把真正想要改變,積極的磁場給破壞掉,一語成讖。
有一定閱歷的人會發(fā)現一個微妙的玄學,人會潛意識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想行事,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證。
不是美好的預想就叫做愿力,再小的自我懷疑、否定也是一種愿力,會推動一個人往這個方向去,最后應驗的概率也會變大。
人還是要管住自己的情緒之言,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場修行。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