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者發現,許多孩子缺乏內在動力(內驅力),比如學習被動、拖延、依賴外部激勵,甚至對生活缺乏目標和熱情。
這一現象的背后涉及家庭教育方式、社會環境、科技影響以及心理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如何通過家校合力、融通共育,共同打造和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成長生態?
為了有效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浦發銀行于2025年6月10日開展名校面對面主題講座,以《“激”娃不“雞”娃,變局時代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為主題,特邀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協和教育總校長盧慧文來到現場分享。
盧慧文
上海市政協常委
上海協和教育總校長
講座上,盧慧文校長探討了喚醒孩子內驅力的關鍵路徑。從時代變局下教育思維的轉變,到家庭與學校協同構建“園丁式”成長生態;從學校對于培養孩子內驅力的建設內涵,到家長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方式,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對孩子成長的深刻洞察?,F場氛圍高漲,家長們積極踴躍與盧慧文校長進行了交流互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盧慧文校長此次講座的精彩內容!
變局時代下的孩子特征
1、00后、10后身處變局時代:孩子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不能用簡單的“橫坐標”、“縱坐標”給他未來的人生定位。2、傳統教育方式面臨困境:過度“雞娃”將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親子關系,且外部壓力驅動的教育模式效果漸微。3、教育應注重激發內在動力:摒棄短期目標導向的教育,轉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責任感,讓孩子在心智成熟后自主選擇人生道路。
中西融合教育,賦能孩子成長
1、明確培養目標:兼具中國文化根基與全球視野——行為、價值觀植根本土,同時放眼世界。2、采取長程培養模式:從幼兒園到高中,遵循孩子成長節奏,不同階段各有培養重點。3、分階段實施教育:幼兒園觀察孩子特點,小學培養學習興趣與習慣,初中增加課程選擇性、提升思維品質并維護親子關系,高中規劃升學通道。4、強調家校協作:家長應選擇與自身教育價值觀匹配的學校,家校共同發力,托舉孩子。
學校教育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1、內驅力的原理:學習所需的精神內驅力需后天喚醒,學校要助力孩子實現從成長內驅力到精神內驅力的過渡。2、明確兩大過渡方向:從“生命”上升到“使命”,賦予生命意義;從“興趣”上升到“志趣”,讓興趣成為人生追求。3、堅持三個要義:提供課程自主選擇權;給予孩子個性化支持;增強意義構建感,鏈接現實中的真實需求。
家長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1、轉變教育思維:家長應從“木匠式”精準控制思維轉變為“園丁式”營造環境思維,為孩子提供良好生長環境。2、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合理管控智能設備,為中學生安排“成人級挑戰與責任”,增強其自我效能感。3、構建家庭教育生態:重塑親子角色為伙伴關系,營造合適家庭環境;家長與學校統一教育理念,以“價值導向”為基礎,讓孩子成為學習主體 。
在互動交流環節,盧慧文校長與家長親切交談,圍繞成長道路上的學習難題、狀態起伏、心理困擾等狀況,進行細致回應,現場精彩言論頻現,令人印象深刻 。
對于怕輸、爭強好勝的孩子,愛與包容能給予安全感,讓他們明白失敗不會損傷父母的愛;而對那些未見識世界廣闊、自我認知不足的孩子,適當施壓,將其置于挑戰性強的環境,明白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引導方式需依據孩子個性,從而找到最適合的教育方法 。
家長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情況,當學校反饋孩子問題時,部分家長會“諱疾忌醫” ,不愿正視。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孩子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借助專業力量早期干預,大多能得到妥善解決。
每種類型學校都有優劣,不能因學校性質就盲目判斷好壞,如果家庭有留學計劃,要明確轉軌的幾個最佳時間節點,提前規劃。
對孩子教育的熱忱與思考,正是推動改變的力量。盧慧文校長憑借豐富的辦學實戰經驗,為現場家長針對性解決了久經困擾的教育問題。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浦發銀行“行知會”系列活動,共同為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賦能!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關注
專注國際教育18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