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外中國文物的問題,歷來牽動國人心弦。近期因為某女藝人的言行,這個話題火了一把。我也寫了兩篇評論文章《夏馨雨的禁言是意料之中的結果》《為什么我不感謝大英博物館、更不會感謝冬宮博物館?》,不出意外,發出來后收到許多不同意見,和朋友們討論后再就此話題寫一篇,希望表達得更清楚一點。
許多國人不清楚的是:諸如大英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中國文物,其來源大多具備歷史形成的“身份證”——包括但不限于購買憑證、捐贈記錄或特定歷史時期的流轉文件,且多屬機構或私人財產。試圖通過政府強制手段大規模索回,不僅缺乏現實可行的法律路徑(需逐一與物主協商,過程漫長復雜),更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國際爭端,未必是文物之福。
一、歷史傷痛與現實的考量
回顧歷史,國內文物經歷的浩劫——戰亂、社會動蕩、非理性的大規模破壞運動——確實令人扼腕。相較之下,許多流散海外的文物,因緣際會進入了擁有成熟保護體系、穩定社會環境和先進科技手段的博物館,得以避開這些災難,獲得了相對“幸運”的歸宿。這并非是贊美被掠奪的歷史,而是正視一個令人心酸卻又客觀存在的現實: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條件下,中國文物在異國的“庇護所”中得以幸存。即使在今日,國內文物保護雖取得巨大的長足進步,但盜竊(如故宮失竊案)、意外損毀、管理疏漏等風險依然存在。更令人憂慮的是,大量珍貴文物散落民間,其命運常在“塵封不見天日”與“被非法販賣流失海外”之間搖擺,歸宿難定。因此,“安全存在”與“存在安全”是衡量文物命運的首要標尺,其緊迫性遠超地域歸屬。文物的保存狀況是其存續的根本。
二、超越親疏的文明守護者
無論英、法、俄、美、日等國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背景如何復雜(其中不乏有大量的殖民掠奪、不平等貿易等不光彩的歷史),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些博物館機構在履行“保管者”職責方面,普遍做得相當專業。他們投入巨大資源建立恒溫恒濕的庫房、應用尖端科技進行修復與預防性保護、建立嚴謹的編目研究體系。正是這些努力,使得無數承載中華文明密碼的器物、書畫、典籍免于戰火、蟲蛀、霉爛或人為毀壞,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為中華乃至人類文明保留下珍貴的物質見證。這份對文物本身的“守護之功”,理應獲得基于事實的承認與感謝。這感謝的對象是“保管者”這一角色及其專業作為,而絕非特定的國家或該國家的歷史行為。它超越了國別親疏,指向的是對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尊重與責任心。
由于文物往往交織著民族感情,在國內輿論中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可能也在于此。
三、歸屬之困局剪不斷理還亂
文物歸屬問題,往往是歷史經緯交織的“死結”。歷史上的戰爭、殖民、貿易(公平與否)、饋贈、個人收藏流轉等,使得追溯“絕對正義”的所有權變得異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執著于“誰擁有”,常常陷入無解的歷史爭論與民族情感漩渦,反而可能模糊了更根本的問題——文物是否安好?其承載的文化價值是否在被有效發掘和傳播?
四、文物價值的核心——發現、保存、研究的永恒三角
發現:文物重見天日,是價值認知的起點??脊虐l掘、鑒定識別,賦予其歷史坐標與文化身份。
保存:這是價值延續的基石。沒有專業、穩定、可持續的保護,任何價值都將是曇花一現。無論文物身處北京、倫敦、巴黎還是臺北,安全、專業的保存環境是其生命線。
研究:這是價值釋放與升華的關鍵。通過多學科、跨國界的深入研究,解讀其蘊含的歷史信息、藝術成就、科技水平、思想觀念,才能真正激活其作為文明載體的功能,豐富人類對自身歷史的理解。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直接決定了文物價值被認知和利用的程度。
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構成了文物價值的核心鏈條。
所有權歸屬,只是為這個鏈條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并非唯一的)框架。試想,一件頂級文物,若深埋地下未被發現,其價值為零;若被盜墓賊粗暴掘出,在文物販子手中顛沛流離,隨時可能損毀或秘藏,其價值被極大損耗甚至湮滅;即便回歸故土,若保存不善或研究不足,其價值亦無法充分實現。相反,一件被國外頂級博物館妥善保存、深入研究、并向全球公眾展示(包括中國觀眾)的中國文物,其承載的中華文明信息得到了有效傳播,其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價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此時,物理位置的“歸屬”已非核心矛盾,更重要的是其是否在人類文明的“知識共同體”中扮演著活躍的角色。
五、超越“擁有”,走向“共享”與“合作”
文物保存在哪里,其實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還安全存在不?存在還安全不?臺北故宮保存有一批精品文物,是幸事還是壞事?歷史已經證明。國人放心還是不放心?除了少數人心心念念以外,大家對這些文物是無憂的,無非要看的時候跑點遠路。
文物遷移有時是無奈卻有效的保存策略。國人對于海外保存的重要文物,除卻情感上的牽掛,在“安全無憂”的前提下,更應持一種開放的心態?,F代博物館的理念早已超越簡單的“物主”思維,更強調“文化財產的守護者”角色和國際合作。數字技術(高清影像、3D建模、虛擬展覽)的飛速發展,更使得文物的“信息”可以無障礙地全球共享。與其執著于物理實體的絕對回歸,不如:積極推動國際研究合作,共享資料,共同解讀;要求并協助海外藏館提升保管與研究標準,確保文物安全;利用數字技術,讓文物信息便捷回歸,服務于國內教育與研究;專注于國內文物保護能力的全面提升,建立讓世界信賴的保存與研究體系,這本身也是對海外文物未來可能回歸的最好準備。
所以,文物的價值,歸根結底在于其作為人類文明記憶碎片所承載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與美感。發現它,是揭開塵封的歷史;保存它,是守護文明的薪火;研究它,是激活古老的智慧。這三者,是文物生命力的源泉。
“擁有”是一種責任,而非特權;是一種守護的義務,而非獨占的權力。當一件文物,無論身處何方,都能被專業地保存、深入地研究、其價值被世界所認知和尊重時,它就在最完整的意義上實現了自己的使命。過分糾結于“誰擁有”,有時會讓我們忽略了更重要的使命——確保這些文明的瑰寶能夠安全地存在下去,并讓全人類(包括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都能持續地從其蘊含的智慧與美感中受益。這,才是對文物最大的尊重,也是對文明傳承最務實的貢獻。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