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瀛洲???/p>
編輯:莉莉絲
告密,向來見不得光。此舉雖不犯法理,卻難免與私德掛鉤。
小說《三國演義》中,便有層出不窮的“告密事件”,成一時之風氣。而在歷史上,東漢名士卻以“重名節而輕生死”著稱。因此,很難讓人想象,這些自詡“清貴”的讀書人,會常用告密手段達到目的。
那么,這些“告密事件”真是羅貫中憑空捏造出來的嗎?倘若不是,這些見不得光的告密者,又如何會出現在一個“重名節”的時代呢?
一、小說情節發展的推動力
大略來看,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告密事件”大大小小加一起,可達三十次左右。按小說120回來算,平均每隔4回,便要出現一次“告密事件”,其主要作用在于:這種“萬金油”式的消息傳遞方式,可以巧妙推動情節的后續發展。
見原著第四回,少帝與何太后困于永安宮,偶見雙燕紛飛,遂賦詩一首。尾聯所言“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被董卓“使人探聽”到,后者隨即以“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為由,毒殺少帝。由此,引出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又見原著第六回,孫堅從洛陽偶得傳國玉璽后,“密諭軍士勿得泄露”,誰知孫堅麾下一軍校,竟連夜密報同鄉袁紹。由此,引出袁紹與孫堅交惡,前者連夜給荊州劉表修書,令其截擊孫堅,將這頭猛虎絞殺。
除此之外,小說中的不少經典橋段,也離不開“告密”的推動。
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途經鎮國寺時,全靠一老僧告密,方才反殺卞喜;又如周瑜誘使蔣干偷盜書信,竟然將曹操也騙過,可謂是“反告密”手段的高級運用,令人拍案叫絕。
言至于此,這么多“告密事件”到底有沒有歷史依據呢?
以蔣干與周瑜舊事為例,見于《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游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按正史記載,蔣干雖勸說周瑜降曹,卻始終保持著“君子之義”,也未曾被周瑜誘使偷盜書信??芍≌f中所見“告密事件”,多半為羅貫中杜撰。
歷史上的諸多事件、戰爭,其實都有頗為復雜的背景及經過。因此,若小說也如實而錄,未免會顯得過于復雜和枯燥,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反之,用一次告密,就能簡化整個事件的邏輯脈絡,無疑是極為高明的。
更何況,羅貫中雖杜撰出了一些“告密事件”,卻也尊重了時代背景。因為歷史上的漢末三國時代,的確存在著一股令人談之色變的“告密之風”。
二、正史中被忽略的“白”者
三國時代的告密者,有兩人較為知名。一位是馬超,向劉備告發了彭羕;另一位則是費祎,向劉禪告發了楊儀。這兩位被告發之人,最后皆下獄而死。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馬超、費祎都是蜀國人,但三國時代的告密之風,卻多集中在魏、吳兩國,其中又以曹魏最為盛行。之所以如此,蓋因史書中的“白”者容易被忽略掉。
嚴格來說,“白”只有報告、陳述之意,與“告密”尚有分別。但《三國志》中所見“白”者,卻明顯指專門向曹操告密的人。諸如崔琰、毛階、婁圭、楊修等人,幾乎每一位被曹操用來“殺雞儆猴”的名士,都曾被人“白”以舊事。
據《三國志·和恰傳》記載:“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為崔琰觖望。此損君臣恩義,妄為死友怨嘆,殆不可忍也?!?/strong>又據《后漢書·楊震傳》所附楊修小傳:“人有白修與臨淄侯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strong>
不難看出,曹操不僅支持告密行為,還總能利用“白”者告密,借機除掉一些不肯與自己合作的清流名士。且值得注意的是,“告密之風”是伴隨著曹操權柄的加深,才逐漸盛行開來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進大漢丞相,“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此后數年間,曹操又因功受封魏公、進魏王、立宗廟,從而一步步蠶食了漢王朝。
在此期間,曹氏一族的反抗者,如過江之鯽一般,多如牛毛。為此,曹操每次在朝堂上更進一步,不僅需要一場大勝,也須“請”出一位名士赴死。這又是為什么呢?
三、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余矣
曹操多次對清流名士動手,源于其“破浮華交會之徒”的政治主張。
東漢以來,凡舉孝廉者,要么出身清貴,要么名聲顯達。雖說世家子弟中不乏有才之士,但從總體上而言,大多數人卻是沽名釣譽之輩、有名無才之徒。時民間有諺云:“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p>
重癥需用猛藥。為打破這種壟斷現象,曹操在掌握有足夠權力后,便開始不遺余力地打擊清流士族。
政治上,曹操“唯才是舉”,拔擢大批寒門子弟入仕;經濟上,他大力推行屯田,并提供農具,以鼓勵百姓恢復“小農經濟”;軍事上,曹操又在地方上設立都督制,并派出心腹武將,以統率各路豪族部曲。
而曹操“擅”殺名士,更是他“破浮華交會之徒”的直接表現。
當然,僅憑“白”者告密,仍不算直接證據。只是,曹操早已大權獨攬,他想要處理一位名士,僅需一個借口而已。恰好,告密這一行為,又總能恰逢其會地滿足曹操的“借口”。
令人不解的是,東漢名士向來“重名節而輕生死”??上虿懿俑婷艿娜酥?,卻不乏一些早已倒向曹氏的士族。那么,這些人又為何敢于積極地參與告密活動呢?
究其原因,還在于統治階級的傾向已發生明顯變化。
四、告密者的態度變化
首先要明確的是:為何東漢時期的士族,會如此重視自己的名節?
顯然,東漢王朝的“宣傳工作”做的很到位,以致于給社會傳達出了這么一個信號:就某種程度而言,名氣大小可暫時與官職高低劃上等號。
名氣越大的人,越容易入仕;在入仕以后,也有更大可能擔任高位;反之,名聲一旦墜落,其人不僅會失去做官資格,更會遭到整個社會的“排擠”。
基于此,哪怕梟雄如曹操、劉備,能臣如荀彧、諸葛亮,也不得不遵守這一“潛規則”。他們在年輕之時“汲汲營營”,只為得到長者“好評”。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仕途之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而東漢年間的多數官員,雖說才干不怎么樣,但品行都還算不錯。是以,這一時期也就很少出現告密這樣的“缺德”事了。
直到曹操掌權后,為“破浮華交會之徒”,他多次頒布“唯才是舉”令,并以西漢名臣陳平為例,聲稱只要有才學者,即便道德上有瑕疵,他也樂于接納。于是,在大批寒門子弟(或有才無德之人)入仕后,社會風氣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當時,有不少士族已經不以“告密”為恥。相反,他們為了抱上曹氏一族的“大腿”,總是熱衷于告密,以此在曹操面前“刷足好感”。
一向有清正之風的北方,就這么被籠罩上了一層“白色恐怖”。曹操此舉,到底是對是錯,恐怕難有定論。
參考資料:《三國志》《后漢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