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運大幕初啟,中國鐵路再次以創新實踐詮釋“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面對預計超8億人次的客運大考,鐵路系統通過智慧賦能、服務升級和綠色轉型三向發力,不僅交出了端午假期發送旅客7875.2萬人次的歷史答卷,更以全方位的品質提升,為“流動中國”注入新動能。
智慧調度構建高效出行網絡。在“一日一圖”動態調圖機制下,全國鐵路日均開行旅客列車達12142列,同比增長9.9%。哈爾濱局新投用的CR400BF-GS型復興號智能動車組,以619人的超大載客量和350公里時速,重塑東北高鐵網絡格局。成渝地區實現“公交化”運營,最小發車間隔壓縮至15分鐘;長三角推出的“紅色文旅專列”,將中共一大會址與南湖紅船串珠成鏈,開創“高鐵+紅色教育”新模式。大數據客流預測系統使運力投放精準度提升至92%,讓“說走就走”成為暑運常態。
適老服務彰顯民生溫度。針對銀發旅客占比突破18%的新趨勢,鐵路部門打造全鏈條敬老體系:12306“愛心版”界面累計服務超2100萬人次老年群體,北京西站“慢窗口”提供人工購票綠色通道,南昌局“銀發專列”配備健康管家和適老餐食。全國138個重點車站的無障礙接駁服務,讓輪椅旅客實現“進站-乘車-出站”無縫銜接。2023年老年旅客發送量突破4億人次的背后,是鐵路適老化改造投入年均增長25%的持續投入。
綠色轉型引領行業變革。寧東鐵路電氣化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重載鐵路減碳技術取得突破,年減排相當1.6萬噸標煤。“和氣一號”核能供汽項目為長三角車站提供清潔能源,相當每年新增2900公頃碳匯林。全國鐵路電氣化率達76.2%的新高,“公轉鐵”戰略年減少公路碳排放2000萬噸。在“雙碳”目標下,鐵路貨運量逆勢增長至51.75億噸,新能源機車占比提升至34%,綠色正成為鋼鐵動脈的鮮明底色。
品質升級重塑出行體驗。電子客票95%的普及率讓“一碼通行”成為現實,智能安檢系統使通過效率提升40%,北京南站“12秒刷臉進站”技術樹立行業標桿。列車上的恒溫空調系統、防暑醫藥箱、文化主題活動,讓暑運旅途充滿人文關懷。更值得關注的是,鐵路與文化、旅游、商業的深度融合,正催生“高鐵經濟圈”新業態,僅端午期間就帶動沿線消費超120億元。
未來,隨著川藏鐵路建設加速、智能高鐵技術突破和綠色能源深度應用,中國鐵路將繼續以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的姿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書寫“流動中國”的新篇章。(文/吳邯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