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團隊研發出一種名為DECIPHER的生物材料。研究發現,心臟衰老時,細胞外基質的“生化環境”比“物理硬度”對細胞影響更大。通過模擬年輕的生化信號,衰老的心臟細胞功能得以恢復,這為心臟抗衰老治療開辟了新途徑。
來源:NUS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作為全球頂尖研究型大學,在生物醫學工程與衰老研究等領域屢獲突破,近日,在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及衛生部醫學研究基金(MRC)的支持下,NUS團隊再次在心臟衰老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
來源:Nature Materials
他們開發的新型生物材料證實,通過重塑心臟細胞的細胞外環境,可以逆轉因衰老導致的心臟功能衰退。這一發現為治療與年齡相關的心臟疾病開辟了全新的道路,相關論文已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以往研究衰老時,人們大多關注細胞內部的變化。
但這次,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團隊把目光投向了細胞外基質(ECM),也就是包裹著心臟細胞的蛋白質支架。
研究發現,心臟變老時,ECM不僅在物理上變硬,其化學成分也會改變,這兩者共同作用,導致細胞功能出問題,引發心肌纖維化、失去彈性等衰老表現。
領導這項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珍妮弗·楊及其團隊,開發了一種叫DECIPHER的新平臺。這種材料能精確模仿年輕ECM的硬度和生化信號。
來源:NUS
通過實驗,衰老的心臟細胞竟然“返老還童”了——即使組織硬度沒變,細胞的基因表達和功能也恢復到了年輕時的水平。
在心臟衰老的研究中,細胞外基質(ECM)的物理硬度和生化信號變化一直是并行的,使得區分兩者影響變得困難。
NUS博士生孫瑞(Avery Rui Sun)作為研究第一作者,介紹了他們如何利用DECIPHER平臺首次實現了對這兩者的獨立控制。
來源:Nature Materials
他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關鍵區別:
對于已經衰老的心臟細胞,生化信號的變化起著主導作用,比物理硬度的影響大得多;而年輕細胞則同時受到物理硬度和生化信號的共同調控。
實驗數據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點:
衰老細胞在“年輕生化信號”的刺激下,大量衰老相關基因的活性得以恢復;而年輕細胞一旦處于“衰老生化信號”環境中,其功能便會提前衰退。
這一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心臟衰老機制的理解,強調了細胞外環境的生化信號重塑可能是逆轉衰老過程的關鍵所在。
盡管目前研究尚處基礎階段,該團隊認為,這項成果為心臟健康干預帶來了革命性的新思路:未來或許能通過調控細胞外基質(ECM)的生化信號,開發出無需依賴細胞移植的心臟年輕化療法。
來源:NUS
珍妮弗·楊助理教授強調,即使在僵硬的衰老心臟組織中,恢復年輕ECM的生化信號也能促進細胞功能修復,這意味著“重置環境”而非“替換細胞”可能成為改善心臟衰老的新途徑。
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由于ECM在多種器官衰老及疾病(如腎臟纖維化、皮膚老化、癌癥等)中作用關鍵,DECIPHER平臺有望拓展至多組織研究,為防治年齡相關疾病提供通用策略。
這項由NUS多個院系及研究中心專家聯合完成的研究,得到了NUS科研副校長的肯定,他期待加速技術向臨床應用的轉化。
來源:學校官網
聲明:
本宣傳資料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所有轉載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為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圖片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采取適當行為,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