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群在錄制賞析視頻 受訪者供圖
“《好日子》具有三個審美特征:樸實淺近,親切自然;意象疊加,色彩繽紛;手法多元,虛實相生。”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何超群戴著眼鏡、手拿紙扇,坐在鏡頭前講解歌曲《好日子》的歌詞特點。此歌的詞作者車行在與何超群視頻通話時表示,這是他看到的對《好日子》歌詞最專業的評論。
這個時長12分鐘的《好日子》歌詞賞析視頻,是何超群擔任主筆、主講的“紅色經典歌曲歌詞賞析”系列視頻中的一個。2021年,何超群出于一種樸素而崇高的想法,和同事開始策劃“紅色經典歌曲歌詞賞析”項目。說樸素,是為了補齊市級文化館在數字資源開發中面臨的人才、題材等短板,提高效能和全省排名;說崇高,是因為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獻禮。何超群想到了紅色歌曲,他說,紅色歌曲是寶貴資源,但缺乏對紅色歌曲歌詞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系統呈現。
何超群有自信和底氣。他是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協會員,出版了2部文學評論集、1部詩集。在他看來,文藝作品賞析一直是群文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言人所未言,是何超群給自己提出的要求。他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中選取賞析對象,這些都是廣泛傳唱的經典,如何言人所未言?他一方面廣泛搜集資料并仔細分析研究做標注,形成自己的素材積累庫;另一方面,他發揮曾系統學習過敘事學的優勢,提出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解讀作品。
從《我的祖國》開始,何超群踏上了紅色歌曲歌詞賞析之路。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過程曲折又艱難,耗時費力。為了尋找與眾不同的賞析角度,他絞盡腦汁,一首歌詞的賞析文本少則耗時一周,多則長達月余;有時已經寫完了,但回頭一看,不滿意,于是推倒重來。他說,如果想完整地理解一首歌詞作品,就要回到作者所處的時代,了解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知識結構,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心理情感狀態。
何超群不僅撰寫了賞析文本,還上鏡做起了視頻主講。他想過請別人講,但又覺得這些文本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個性和閱歷,擔心別人無法講出那種沉浸感。于是,他穿上唐裝、拿起折扇,在沒有布景的屋子里,對著補光燈和鏡頭侃侃而談,就像他當年在中學課堂上給學生講課一樣,自然而親切。
2022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這天,“紅色經典歌曲歌詞賞析”第一期——《我的祖國》歌詞賞析視頻在東莞市文化館“文化莞家”視頻號上推出,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后,《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的歌詞賞析視頻陸續推出,在沒有任何商業宣推的情況下,單個視頻的平均瀏覽量超過1萬,最高的超過8萬。
何超群的關注度因此不斷上升。有的觀眾給他推薦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等就是觀眾推薦給他的。挑刺的人也不少,有人說30分鐘的視頻太長了,有人說他的普通話帶有湖南口音,還有人認為視頻內容過于學術化。何超群說,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獲。起初,他只打算做兩季、20期視頻。但是,在觀眾的推動下,他陸續完成了對100首紅色經典歌曲的賞析,文本總字數超過30萬字,其中84個已經拍成視頻,總時長超過2000分鐘,瀏覽量超過200萬。
為了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在第60個作品賞析之后,他又結合接受美學、符號學等理論,不斷豐富話語體系,讓觀眾包括詞作者更易產生共鳴。何超群這樣賞析《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詞——從孩子的視角,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表現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教師形象。詞作者、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宋青松表示“很有深度,分析得很到位”。在《當兵的人》歌詞賞析中,何超群借矛盾敘事進行提煉和概括,詞作者、《詞刊》雜志主編王曉嶺說:“分析論述十分透徹,是我見到的有關這首歌評論中最具藝術特色的一篇。”歌曲《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的詞作者蔣開儒在看了何超群所寫的歌詞賞析后說:“太美了,代表了時代點評,感恩創意表達。”
“紅色經典歌曲歌詞賞析”是東莞市文化館深挖紅色資源、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體現,也是東莞市乃至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張閃亮名片。在公共文化界,這種創新被認為是“文化館人創建個人數字化公共文化品牌的成功嘗試”。2024年以來,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詞刊》雜志多次全文刊發紅色經典歌詞的賞析文本,東莞理工學院等單位先后邀請何超群開展紅色歌曲歌詞賞析講座,有的學校甚至將其賞析作品作為音樂課教材。今年1月,“國家公共文化云”視頻號推出“紅色經典歌曲”合集,推介其中的22個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長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主席王璽昌認為,系列講座“通俗易懂,鮮活生動,力透紙背”,希望能堅持做下去,力爭填補全民藝術普及的音樂文學類空白。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王全吉說,這個系列既有專業水平,又是藝術普及的優質資源。
近期,何超群打算錄制完余下的16個賞析視頻,然后將賞析方向轉向流行歌曲。他說,要賞析100首流行歌曲的歌詞,讓大家看到流行音樂人在用流行音樂元素表現重大題材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記者 譚志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