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系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西省名中醫、江西省中醫院主任醫師。致力于中醫肝膽、胃腸疾病的臨床研究,尤其在治療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膽石癥以及對亞健康的中醫調理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守正創新,師古而不泥古,臨床療效顯著。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臨證上要把握“溫”與“和”兩個要點,“溫”需溫通、陽化、散布、通利,“和”宜調和、變通、慎攻,苓桂術甘湯、真武湯、腎氣丸、甘遂半夏湯、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厚樸大黃湯、己椒地黃丸都是上述原則的體現。腹水的成因是氣血水互結、肝脾腎失調,江一平認為腹中裹水,類似飲停于大腹,腫滿痞脹,中焦不運,當以溫化通利,逐飲利水。肝硬化腹水與肝、脾、腎密切相關,三焦為氣血水濕運行通路,而中焦為其斡旋之樞紐,中焦陽氣是宣暢氣機、布化水濕之動力。治療腹水(鼓脹病),“溫藥和之”亦是重要法則,溫能通化留積之水;溫能敷布陽氣,行氣血之滯;溫能扶助正氣,以扶虛損之肝腎脾。
治療肝硬化腹水,江一平認為治脾是關鍵,在臨床中常用藥有茯苓、白術、豬苓,主張以健脾利濕為核心治則,注重健補脾氣、溫化通利、行氣活血等治法的靈活運用。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時以“溫化通利”四字為原則,健脾溫化、補腎溫化、活血溫化、溫化逐飲。臨床遵“外治亦內治之理”,常用益氣通焦散臍敷等外治法以溫化治腹水。“治中焦不遠溫,灸療氣至有效”,將灸療應用于肝硬化腹水同樣是體現了溫化而通利的理論。
江一平擅用“溫化”之法,常有破危之妙。肝硬化腹水繼發肝性腦病的主要病理機制是濕濁上泛,蒙閉清竅,濕與毒膠結而成濁,性濁穢污,當以蕩滌之法以治,故而治療肝厥(肝昏迷),除了化濕之外,當重視滌濁,臨床上常以菖蒲郁金湯加減化裁,常用白芥子、白附子、膽南星、蘇合香、草果等摻入方中,以逐穢化濁,常有良效。濕濁郁閉化熱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肝性腦病者,常因濕濁蒙竅,出現肢體顫動,常加桂枝等通陽托表之品,“陽氣入則寐,陽氣出則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肝硬化腹水案
羅某,男,54歲,2013年3月2日初診并住院治療。主訴:腹部脹大伴雙下肢浮腫1年余。患者于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部脹大及雙下肢浮腫,診斷為“肝硬化失代償期”,病情反復發作。刻下:腹部脹大,青筋顯露,足跗浮腫,按之凹陷,神乏氣短,腰膝酸軟,面晦肢冷,白睛微黃,嗜寐多夢,小便短少,納少便溏,左脅下痞塊,捫之堅硬。舌質淡,邊有齒印,苔白,脈沉細。既往史:5年前發現患乙型肝炎,肝功能反復波動。查體:前胸可見2顆蜘蛛痣,腹部膨隆,腹壁靜脈曲張,腹水征陽性,肝肋下未觸及,脾肋下可觸及5厘米,質硬;雙下肢踝以下凹陷性水腫。B超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脾腫大。肝功能:總蛋白56g/L,白蛋白22g/L,總膽紅素23umol/L,直接膽紅素15umol/L,谷丙轉氨酶110u/L,谷草轉氨酶180u/L,谷氨酰轉肽酶101u/L。乙肝五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陽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陰性。
診斷:西醫診斷為肝炎肝硬化(活動期、肝功能失代償)。中醫診斷為鼓脹(脾腎陽虛,瘀血內結)。
治則:溫補脾腎,化氣利水,佐以活血散結。
處方:生黃芪20g,制附子10g,黨參15g,白術10g,巴戟天10g,鹿角霜10g,大腹皮20g,漢防己15g,楮實子15g,茯苓皮15g,澤蘭15g,螻蛄10g,地鱉蟲10g。7劑,水煎服,日1劑。
3月9日二診:腹部脹大好轉,自覺氣短、腰膝酸軟感明顯改善,小便量增多。舌淡紅,苔薄白,邊有齒印,脈沉細。守上方加藿香10g,7劑,煎服法同前。
3月16日三診:未訴腹脹,未覺氣短、腰膝酸軟感,每日小便量可達2000ml,肢冷好轉,大便成形。舌淡紅,苔薄白,邊有齒印,脈沉。守上方加茵陳15g,柴胡、桂枝10g,14劑,煎服法同前。
3月30日四診:腹水基本消退,下肢浮腫消失,日尿量維持在2000ml以上,查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B超提示肝硬化微量腹水,脾腫大。出院后門診隨診。
此病乃由懾身不慎,疫毒(乙肝病毒)內侵,稽留不去,損傷肝脾,經年不愈,日久累腎而成。肝、脾、腎三臟受損,氣、血、水瘀積腹中,以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瘀血內結為其證候特點。脾腎陽虛,水寒不化,積蓄于內,故見腹脹大,腹部膨隆,足跗浮腫,按之凹陷;脾陽虛,內不能運化,外不能溫煦,中不能敷布,故見神乏氣短,納少便溏,肢冷面晦;腎陽虛,鼓舞無力,膀胱氣化不利,故見神乏嗜寐,腰膝酸軟,小便短少;脅下痞塊、夢多舌紫乃為瘀血內結,濕濁內干。綜合四診,本證以脾腎陽虛為本,瘀血內結、水邪內蓄為標,始病在肝脾,終及于腎。本案初診以生黃芪、制附子、黨參、白術、巴戟天、鹿角霜補益脾腎以溫化肝脾腎,大腹皮、漢防己、楮實子、茯苓皮、螻蛄利水消腫,兼以澤蘭、地鱉蟲助化瘀積之血水。二診患者正氣漸復,加藿香化濕行氣,利小便而實大便。三診加茵陳清除濕熱余邪,柴胡、桂枝助通化氣血水。本病治之中的,尚可水消腫退、帶病延年,但仍需治病防變,以防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原發性腹膜炎、肝癌等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癥出現。
慢性肝衰竭案
陳某,男,44歲,2022年8月8日初診。主訴:反復目黃及腹部脹大6月余,雙下肢水腫1個月。患者近6月反復目黃及腹部脹大,總膽紅素反復升高,最高可達200umol/L左右,已建立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反復出現胸腹水,反復住院治療,現轉中醫診治。刻下:面色晦暗少華,形體消瘦,精神差,夜寐可,手抖,小便可,大便正常,下肢水腫,腹中稍脹,舌紅,苔白,脈細。乙肝五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陽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陰性。
診斷:西醫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慢性肝衰竭。中醫診斷為鼓脹(脾腎虧虛,濕熱蘊結)。
治則:溫補脾腎,清熱利濕。
處方:黃芪30g,防己10g,茯苓30g,豬苓20g,白術10g,巴戟天20g,車前子10g,地榆30g,茵陳20g,金錢草20g,山萸肉15g,茜草20g。7劑,水煎服,日1劑。
8月15日二診:目前病情尚穩定,有間斷性低熱,下肢腫好轉,面色暗灰,口干。舌紅,苔干,脈沉細。守上方去防己,加澤瀉20g、雞內金20g。7劑,煎服法同上。
8月22日三診:腹水減少,尿量增多,無發熱,總膽紅素275umol/L、直接膽紅素120umol/L,頭面及肌膚色澤晦暗。守上方去澤瀉,加葛根15g、赤芍20g,7劑,煎服法同上。
8月29日四診:腹水平穩,口干發苦,近來未發熱,面色暗,身黃,二便黃。守方繼進。總膽紅素170umol/L、間接膽紅素114umol/L。患者未同意住院治療,門診繼續隨診。
肝硬化后期合并慢性肝衰竭,易反復出現腹水,甚至原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黃疸消退困難,病情復雜且嚴重,中醫要扶正祛邪同時使用,要固護正氣不可一味攻伐,可以攻補兼施或先攻后補、先補后攻。首辨陰陽,本案患者首診時面色晦暗少華、精神差、下肢水腫、舌紅苔白、脈細,為陽氣不足以通化的表現,久病可入腎及傷陽,治宜溫陽益氣利水,輔以清利濕熱,黃芪、防己、茯苓、豬苓、白術、巴戟天、山萸肉、車前子、茵陳、金錢草組合是上述原則的體現,地榆、茜草佐制以防動血。二診時下肢腫好轉,有低熱,去防己加澤瀉、雞內金,消食積泄虛熱。三診時腹水繼續減少,尿量增多,無發熱,但黃疸稍有上升,去澤瀉,加葛根、赤芍,涼血活血兼顧升清透表。四診時黃疸明顯下降,但仍有殘留濕熱,繼續門診調方隨診。總的治療以治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補之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慢性肝衰竭患者肝體受損,長期療效待進一步觀察,隨證緩緩調之。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徐如龍/江西省南昌市中心醫院青山湖院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