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琴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也是最熱的一天。然而,古人卻在炎熱中尋得清涼,在時光里覓得詩意。他們不以酷暑為苦,反以清涼為樂,以節(jié)氣為媒,以生活為詩,將夏至的炎熱化作心靈的清涼。
古人度夏至,講究“心靜自然涼”。白居易在《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中寫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真正的清涼,不在外界的溫度,而在內(nèi)心的寧靜與淡泊。柳宗元《夏晝偶作》中詩云:“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暑熱如醉,隱幾而眠,心境寧靜。午后獨醒,四周靜謐無聲,唯聞山童敲茶之聲,更添幽靜之感。夏至之時,暑氣蒸騰,萬物喧囂,但若能靜坐一隅,焚香品茗,聽風觀云,便能感受到一種超然的清涼。古人告訴我們,清涼不在外物,而在心境。
古人度夏至,消暑有方。他們或在樹蔭下小憩,或臨水而棲,或于竹林深處靜坐,或與友小聚。韋應(yīng)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念及農(nóng)夫田里勞作,燠熱難耐之苦:“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詩人閑步池塘邊:“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高大蒼翠的樹木投下一地陰涼,綠竹帶著新生的白粉,菡萏吐著清香,微風拂面,暑氣不侵,煩躁自除,心境自清。宋朝陳與義夏至日與同舍在葆真齋聚會,“明波影千柳,紺屋朝萬荷。物新感節(jié)移,意定覺景多。”詩人和友人看明波中柳樹的倒影和紺屋旁的萬荷,在清新、優(yōu)美的氛圍中,“物新感節(jié)移,意定覺景多。”時節(jié)變換,內(nèi)心平靜,方能對周遭景物生出如此細致的感受。
古人懂得,消暑不僅是身體的需要,更是心靈的修養(yǎng)。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將生活過成詩。夏至,是他們與自然對話的時刻,是他們與心靈對話的時刻。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最詩意的方式,將炎熱的夏天,過成了最清涼的時光。
古人度夏至,還重“節(jié)氣之禮”。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重要的節(jié)日。古人在夏至日敬祖先、求安康。范成大在《夏至》中寫道:“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老翁閑伴兒嬉。”大人們在腰間掛著李核敬祖先,粽絲系在手臂上求安康。應(yīng)節(jié)的禮物競相隨著風俗呈現(xiàn),老人家慈祥地看著孩子們在祭祀現(xiàn)場打鬧。范成大在詩中再現(xiàn)了夏至日的節(jié)慶氛圍和人們的歡樂,跨越千年時光,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南宋鄉(xiāng)村夏至的寧靜和諧、歡樂團聚的氛圍。
古人度夏至,以炎熱為動力,以清涼為追求。他們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和山水田園中,將生活過成一種詩意的修行。
夏至,除了空調(diào),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用心靈的寧靜,化解暑氣的侵擾,用生活的智慧,化解炎熱的煎熬,將夏至過成清涼的時節(ji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