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召開全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專班第一次會議,明確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列為重點推進任務。這一部署不僅為行業發展錨定方向,更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綠色發展路徑上邁出關鍵一步。
相較于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問題更為緊迫且復雜。全國性工作專班的成立,無疑為破解這一難題注入制度保障與協同合力。
開啟新能源商用車電池回收新征程
當前,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的緊迫性,源于其獨特的運營模式與退役特征。作為城市公共交通、公路物流運輸等領域的主力軍,新能源商用車日均行駛里程長、使用頻次高,導致動力電池性能顯著衰減,難以滿足高強度運營需求。以城市公交為例,部分車輛單日行駛里程超300公里,電池充放電循環次數遠超乘用車,退役周期較預期提前2至3年。這種高頻使用特性,使得動力電池回收成為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如何構建高效、規范的退役電池回收體系,已成為業界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此次全國性工作專班的成立,正是推動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破局的關鍵一步。會議明確“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強化全鏈條監管”“提升行業能力建設”3大重點工作,精準指向當前行業痛點。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專班的組建,標志著政策執行將進入強力整合與高效協同的新階段,為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注入強勁動能,通過推動電池生產、車輛報廢、拆解利用等全流程監管,為行業發展帶來系統性變革。
“這一制度設計的紅利,首先體現在市場秩序的重塑。”正如商用車行業專家任詩發所言,“對于合規回收企業而言,構建一個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將是重大利好。隨著‘劣幣’被逐步清退,具備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的企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更深層次的影響在于,規范監管將倒逼產業鏈技術升級,從精準的電池健康狀態(SOH)評估技術,到高效環保的拆解與材料再生工藝,再到梯次利用產品的標準化與市場化應用,都將獲得更強的發展驅動力。
此外,在政策引導層面,專班將聚焦現存短板精準發力。當前,盡管我國已出臺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政策,但在商用車領域,仍存在政策針對性不足、執行細則不完善等問題。專班的成立,有望針對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的特殊性,制定更具實操性的政策法規,從準入門檻、責任追溯到激勵機制,為企業規范運營提供制度遵循。
在資源整合層面,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涉及電池生產、整車制造、回收拆解、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過去因缺乏協同機制,常出現“各自為戰”的局面。專班將搭建跨領域協作平臺,一方面組織聯合技術攻關,突破電池檢測、梯次利用等技術瓶頸;另一方面整合全國回收網絡,優化退役電池流向管理,實現回收效率與成本控制的雙重突破。這種產業鏈協同,不僅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更將為構建綠色循環產業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動力電池回收面臨現實困境
盡管工作專班的成立為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帶來極大利好,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這一領域仍面臨諸多掣肘。
從回收渠道來看,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渠道較為分散,缺乏有效整合與管理。與乘用車不同,商用車使用場景復雜,經營主體多樣,導致退役電池流向難以追蹤,責任鏈條出現斷層。在當前市場上,大量退役電池被一些小作坊簡單拆解,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帶來嚴重的安全和環保隱患。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正規回收率不足30%,大量退役電池游離于合規回收體系之外。
技術瓶頸是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容量大、內部結構復雜,對拆解工藝和梯次利用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現有回收技術在處理新能源商用車電池時,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回收率低等問題。例如,在電池拆解環節,人工拆解不僅速度慢,而且容易損壞電池組件,降低回收價值;在梯次利用方面,如何準確評估新能源商用車退役電池剩余壽命和安全性,以及開發適合其應用場景的梯次利用技術,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某自動化拆解設備制造商透露,他們打造的智能化電池拆解生產線,雖然可將拆解效率提升60%,但設備投資高達5000萬元,多數中小企業難以承受。這種技術投入與收益的不匹配,正制約行業規模化發展。
此外,成本效益失衡問題也不容忽視。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前期投入較大,包括設備購置、場地建設、技術研發等,而回收收益卻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退役電池價格波動較大,受市場供需關系、原材料價格等因素影響,回收企業難以準確把握收購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和市場等原因,回收產品的銷售價格和市場需求不穩定,回收企業盈利能力較弱。許多回收企業在成本壓力下,經營困難甚至面臨虧損,嚴重影響企業參與動力電池回收的積極性。
整體而言,目前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電池回收網絡監管體系不完善,商業模式仍在摸索之中,且退役動力電池在回收利用過程中,存在價格機制不健全、市場競爭不充分等問題,這些都使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退役回收變得異常困難。
構建動力電池回收新生態
推進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既是保障戰略資源供給的關鍵路徑,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隨著全國性工作專班的成立,產業規范化發展迎來戰略機遇期。產業鏈各方需以專班統籌為契機,聚焦痛點難點,探索系統化破局方案,構建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
針對當前產業發展的堵點,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政策標準體系,明確生產企業、運營主體、回收企業的責任邊界,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制度。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對非正規拆解行為實施“黑名單”管理。另外,鑒于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回收點分布不均、回收渠道不暢的問題,需建立覆蓋廣泛、高效便捷的回收網絡體系,這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形成協同機制,通過財政補貼、場地共享等方式優化網點布局。
“這方面可借鑒乘用車回收經驗,結合商用車的使用特點,在物流園區、維修站點等場所設立回收網點,方便退役電池的收集和運輸。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回收過程的全程監控和管理,提高回收效率和透明度。”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孔震說道。
此外,技術創新是突破產業瓶頸的核心驅動力。一方面,相關企業需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研發高效、低成本的拆解和梯次利用技術;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例如,一些企業通過研發智能化拆解設備,實現商用車動力電池快速、精準拆解,提高回收效率和質量;還有企業在梯次利用技術上取得突破,將退役電池應用于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實現電池價值的最大化利用。
“動力電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循環經濟的關鍵節點。”孔震強調,盡管當前面臨渠道分散、技術壁壘等挑戰,但隨著專班統籌機制的深化,只要持續完善“政策引導、技術支撐、市場驅動”的協同體系,就一定能構建起綠色高效的回收新生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版式:李沛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