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是一門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作品中的生命觀為研究對象的科技人文交叉學科,強調醫學技術發展應以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為終極目的。作為環境人文學的重要分支,醫學人文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環境倫理為導向,以人為研究客體和服務對象,關照醫學源流、價值規范等價值論問題。它重視身體與心靈的關系,呼吁人們直面生命與倫理的問題。作為以人為本的醫學倫理觀,醫學人文可為涉及生物科技與社會倫理關系的文學文本闡釋提供鏡鑒。
美國科幻巨擎迪恩·孔茨(Dean Koontz,1945)曾被美國《滾石雜志》(Rolling Stone)譽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懸疑小說家”,其懸疑作品常探討引起環境危機的深層文化機制,揭示人類與毒物、社會與自然之間復雜關系,預見未來社會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倫理話題。孔茨的小說《黑暗之眼》(The Eyes of Darkness,1981)以男孩丹尼·埃文斯(Danny Evans)被征用為生物科技實驗對象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迷戀恐怖、奇幻、解謎元素的少年淪為人造幽靈的故事。以醫學人文為鏡不難看出,孔茨控訴了生物科技發展不僅會改變毒物生成方式,且有可能出現人類身體“毒物軀體化”現象;其人造幽靈丹尼既是無倫理監管的生物科技的負面產物,亦是作者論證生物醫學應遵循向善倫理這一深層邏輯的重要載體。
一
與“黑科技”共舞的孔茨
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預見文學體裁,為我們提供著有價值的生態預警。科幻融合科技發展與人文想象,具有與醫學人文相同的價值導向。其中,“軟科幻”敘事通常以奇詭、迷幻、陌生化手法,借由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或社會學等人文元素,思考無倫理監管的未來科技將會給人類世界帶來的恐怖后果。在此類預見文學中,基因改造技術、克隆技術等醫學科技手段與人文倫理觀的沖突層出不窮。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恐慌的時代:“對科技發展的不可掌控感逐漸構筑起一種深埋于我們自我潛意識中的恐慌感” [1]。在當代美國科幻界有眾多頗具生態情懷的作家,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孔茨的哥特敘事透露出一種對無序發展的生物科技的嚴重焦慮情結。他擅長捕捉黑夜暗影中不為人知的細微人文情懷,以哥特敘事賦予那些沉寂在黑夜中本應如幽靈般隱退的角色以重要的環境倫理意義。孔茨的創作中常見“黑色”“生物”“醫學”“病毒”“森林”等哥特意味濃郁的詞匯,其作品既有羅賓·庫克(Robin Cook)經典醫學驚悚小說的印記,又與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軍事驚悚類小說具有相似的主題。
截至目前,孔茨共創作了10部標題中含“黑色”字眼的小說:《黑色交響曲》(The Dark Symphony, 1969)、《森林中的黑色》(Dark of the Woods, 1970)、《我靈魂中一抹黑色》(A Darkness in My Soul,1972)、《夏天的黑色》(The Dark of Summer, 1972)、《黑暗之眼》(The Eyes of Darkness, 1981)、《心中的黑色河流》(Dark Rivers of the Heart, 1994)、《一年中最黑暗的傍晚》(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2007)、《太陽下的黑暗》(Darkness Under the Sun, 2010)、《最黑暗的夜》(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2007)、《那片廣博的黑色天空》(The Big Dark Sky, 2022)。小說《黑暗之眼》即是這樣一部借由凌越理性及現實的魔幻手法表達對生物科技后果無限擔憂的作品:它揭示著那些令人細思恐極、顛覆認知的黑暗物質原力,引導讀者去直面或許已經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抑或是可能會發生的醫學倫理災難。
二
科技失范下的溫和肉身①
《黑暗之眼》題目以“黑”喻指人類凝視深淵的恐懼,以“眼”突顯科幻小說的天啟錄效用,借以論證萬物閾限共生、醫學科技向善發展的倫理主題。《黑暗之眼》中的少年丹尼因對病毒免疫而被征用為實驗樣品,其肉身因多次被注入病毒從而出現超越人類既有科學認知范疇的變化,直至獲得控制電磁能量場的超自然能力,使人不得不信“世界上有許多不合邏輯卻又真實存在的事件” [2]。在科技至上的理性假面之下,美國生物實驗室將丹尼改造成了一具溫和肉身(docile bodies):在媒體操控下,丹尼被社會性死亡,進而成為實驗臺上一個可被隨意觀察、審視的試驗品。孔茨以直面黑暗的形式,為讀者展示了這樣一方世界:在生物科技高速發展的未來美國,哪怕是精英蒂娜·埃文斯(Tina Evans)之子也難逃淪為生物實驗室內溫和肉身的宿命。
在故事的開頭,拉斯維加斯舞臺劇導演埃文斯無條件接受政府部門及主流媒體提供的丹尼意外死亡的通知,甚至在多次收到“兒子未死”的信息時逐漸開始質疑自己的精神狀態,并期望通過尋求法律援助企圖開棺驗尸以療愈心靈。直至在淪為生物試驗品的兒子“靈魂”的多次誘引下,母愛終于戰勝理性,埃文斯終于堅定地踏上了救子之路,并最終進入美國里諾深山中的病毒實驗室,抱起了在實驗臺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孔茨別具匠心地選取美國精英階級的兒子淪為病毒實驗室樣本的案例,意圖警戒人們切勿對科技無序發展抱有僥幸心理:傾巢之下,安有完卵?當社會一味迷戀生物醫學而不顧及科技理性之時,當生物醫學發展不再是為了給個體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當醫學科技發展不再遵循人文法序,個體將無差別地淪為社會醫學倫理缺失事件的施暴者。
三
科技僭越倫理后的冤魂
從公元前4世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公元1世紀古印度《吠陀》、公元7世紀希伯來的《阿薩夫誓言》、孫思邈的《大醫精誠》、1948年的《日內瓦宣言》,再到1949年的《醫學倫理學法典》,這些早期全球各地的醫學倫理圣典,均要求醫學從業人員秉承一種特殊道德義務,即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到20世紀,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1961)和《臨床醫學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 1963)等著作中先后分析過精神病或臨床醫學等醫學知識體系發展與社會機構、組織、實踐間的密切關聯,引申出系列關于權力與主體關系問題的討論。在這一階段中,福柯將精神病或臨床醫學知識體系的形成歸納為對難以言傳的原初經驗的破壞或“排斥”。在《臨床醫學的誕生》中,福柯從可述說的(articulable)和可見的(visible) 兩種基本的知識形態角度研究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臨床醫學的興起,他將醫院建筑、醫學教學與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的變化結合在一起,深入對權力與規訓關系、科技逾越倫理界限等問題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一些生態批評家開始承繼福柯對公正問題的探討,關注醫學與人文的關系:美國環境人文學者喬尼·亞當森(Joni Adamson)領銜生態批評理論研究領域的環境公正修正論者,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建了“全球健康醫學沃爾頓中心”②,旨在以醫學人文為視角,以人文社科界涉及環境危機、疾病敘事的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呼吁學界探討醫學對人身體的有限介入關系以及生物醫學科技與人的主體性權利間的界限關系。
從醫學人文視角來看,丹尼在被注入病毒后逐漸成為去人類主體性異形的過程,也是具有獨立意志的人試圖扮演造物主角色的后果。當少年丹尼被社會性死亡而成為實驗室中的白鼠,科技和主體的關系便不再平衡。人造幽靈超出了人類認知,生命的廣度和深度被無限延展,科技似乎不再需要接受純粹理性或科學的考驗。而在由語言建構的世界中,人文缺席,主體不再獨立思考,科技淪為平庸者的傀儡,罪惡隨機地降臨:那些沒有思想的肉身,要么成為施暴者的幫兇,要么成為實驗臺上的冤魂。
四
作為歷史暴力產物的人造幽靈
《黑暗之眼》融合恐怖、奇幻、科幻、解謎和諷刺等哥特元素,輔以“殺戮有時,治愈有時”這種雋語式的生態敘事主題,敦促讀者深入思考人類身體與心靈關系。小說展露出一種不同于戰亂、革命、饑荒的新的社會與自然相融合的新暴力現象:人們身處的世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生態系統,那些人所感應不到的世界或許也是世界真實存在的空間。主體一旦被裹挾在那些所謂現代化意識形態與心理機制之中時,就很容易陷入現代科技發展的陷阱,淪入與那些悲戚的生物科技受害者相同的境地而不自知。換句話說,主體很容易變成惡行科技倫理觀的受害者;若個體不改變幸存者偏差的心態,其最終走向必然是“無根柳絮”。孔茨對生物醫學與主體肉身關系的闡釋邏輯可大致概述為:
其一,小說預見了人道主義讓渡于科技發展的惡性后果,揭露了理性主義讓渡于謊言后個體的異化現象。當醫學科技無倫理監管,社會權力對身體的征用將會出師有名。在小說中,丹尼能夠在媒體的操控下被輕易地做到社會性死亡;這一現象反映出倫理失守的社會中權力和個體的監管與被監管關系。若無人文倫理監管,在科技之上、權力為尊、道德淪喪的社會,肉身將處于科技管控之下,被施加限制令或規定相應義務。正如小說中刻畫的美國未來社會,罪惡的科技與充當權力喉舌的媒體徹底抹殺著丹尼的道德理性和存在意義,并最終催生出一個有著超能力的科學怪人。
其二,科技的作用力與被控制的“肉體”形成一種作用力與“被作用力”的關系。在小說中,生物科技被用來改造自然造物,丹尼的肉身被視為可被拆解、重新組裝的物質;于是,生物技術最終成為打開“恐惑谷”(uncanny valley)的鑰匙,擁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賽博格體”丹尼也隨之降世。當丹尼“病毒賽博格化”后,那些病毒實驗室的操盤手反被屠戮。如此,無倫理監管的生物科技實驗就呈現出一種自我吞噬的銜尾蛇意象:那些給少年丹尼注入病毒的實驗人員作為身處規整的坐標系內的魔鬼操盤手,他們所進行的違背生命倫理觀的醫學實驗,使得自身淪為生物科技無序發展的第一批受害者;恰如那個最先接觸病毒樣本而感染暴斃的實驗員,以及那些企圖阻止“病毒賽博格體”丹尼逃離實驗室的安保人員。
五
結語:孔茨小說的醫學人文觀
作為一種預見文學形式,科幻敘事無需循規蹈矩地寫實;如此,科幻小說中那些存在于人類認知范疇外的暗物質便以一種游離于現存思維邏輯之外的超現實姿態現世。在《黑暗之眼》中,孔茨通過塑造丹尼這樣一個從人畜無害的少年化身為可超控能量場的人造幽靈,呼吁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實驗人員應對超自然力抱持一種敬畏之心:那些以慈悲之名行無底線之事的生物實驗者必然會自食惡果。恰如阿多諾(Thordor Ardono)的名作《最低限度的道德》(Minima Moralia, 1974)主旨所闡釋的那樣:在未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再恪守道德規范的個體會徹底淪為資本傾銷和物質消費的載體。在資本敦促個體極速奔跑的時代,“欲速則不達,奔跑在街區的個體無不流露著恐慌感” [3]。若任由科技肆意侵吞倫理和人性,美德和意志機會被罪惡和欲望所取代;科技必然會成為助紂為虐、反噬人性的手段,而個體亦將無差別地淪為實驗品;而如小說中化身人造幽靈的失控個體,必然會反向加速社會秩序的崩塌。
我們亟需一種新的審美形式,以引導符合跨國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認知范式[4]。醫學人文作為前沿的跨學科審美范式,對分析文學、藝術作品中人形物、“病毒賽博格體”等異形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從醫學人文視角來看,若無倫理監管,那些諸如猶太教中的泥人哥連(Golem)、試管小人霍蒙庫魯斯(Homunculus)或弗蘭肯斯坦醫生造出的同名人形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將不再是停留在異域空間中的展銷品,而是可能會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并激發人類恐惑心理的真實存在物。
屆時,我們再來思考生物科技與善惡倫理的關系或許為時已晚。實際上,關于人文學科具有從倫理視角監管生物科學發展的探討自古有之,早在2400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將“善”(virtue)定義為能夠維持兩個極端平衡的感性認識;“現如今,臨床醫學界迫切需要重提向善”。[5]從醫學人文視角解讀《黑暗之眼》,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孔茨對病毒競賽事件的研判:生物科技不可逾越倫理去褻瀆自然造物。若非如此,那些超脫人類認知的暗物質或許會從黑暗之中汩汩流出,將世界導入新一輪的混沌與荒蕪。一言之,孔茨作品中的人造幽靈意象并非簡單的恐惑生靈,而是警醒世人對生物科技發展持敬畏之心的先行者:人類唯有恪守科技倫理觀,堅持科技向善,才能真正建構起尊重個體內生性的美好世界。
項目信息: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美國科幻小說中的病毒敘事研究”(23CWW014)階段性成果;上海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物質生態批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研究”(2022EWY006)階段性成果;同期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項目(CSC NO. 202306890047)資助。
作者簡介:
葉瑋瑋,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同濟大學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培養文學博士,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物質生態批評與科幻小說中的物敘事研究。
溫紫霞,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物質生態批評與科幻小說中的物敘事研究。
① 溫和肉身(docile bodies)概念可被簡單定義為:當一群人習慣于不斷被監視,以至于他們的紀律被內化,他們不再有抵抗的能力時,就可以說已經變得極為溫順。而當一個群體被認為是已經進入這種溫順狀態時,他們的肉身便可被輕易監視乃至隨時被征用,從而徹底化身為溫和肉身。
② 關于“全球健康醫學沃爾頓中心”(Walton Center for Planetary Health),網址https://cfo.asu.edu/ISTB7:該中心以當代美國生態批評家喬尼·亞當森領銜,致力于促進跨學科的知識生成和前沿研究,關注食物、水、醫學科技和能源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早在2009 年,亞當森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首推招收環境人文學本科生,直接影響了后續世界各地環境人文學專業的先后創立。亞當森與倫敦國王學院、新南威爾士大學后續合作開展了“跨界聯盟”(PLuS Alliance project)項目,呼吁全球環境人文研究學者關注現實世界中的元敘事,諸如水資源匱乏、醫學倫理危機、能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Christy Tidwell, Carter Soles. Fear and Nature: Ecohorror Studies in the Anthropocene[M].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21: 1-2.
[2] Koontz D. The Eyes of Darkness [M]. Newport Beach: Nkui, Inc.,1981:180.
[3] Theodor W. Adorno. Minima Moralia: Reflections from Damaged Life [M]. London & New York: New Left Books, 1974: 77.
[4] Jameson F.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4.
[5] Pekka Louhiala, Iona Heath and John Saunders. Medical Humanities Companion, Volume Three: Treatment[M], Edited by. London &New York: Radcliffe Publishing, 2014:124.
刊發于《世界科幻動態》2024年第3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
《世界科幻動態》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