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寫不出好文章
有同學問:如何才能「讀書得間」?
讀書得間,指獲取史料中潛在的“意義”,與當時人看待“歷史”的觀念相關;需要精讀細讀,予以觀察反思。
鄧教授講了個故事:她在給父親鄧廣銘編全集時,想找國家圖書館的Y老師寫序,Y老師告訴她自己是做元史的,元代沒什么好文章,自己成天看那些文章眼界就被拉低了。Y老師說鄧應該去找做唐史或宋史的,他們看的都是好文章,他們寫出來的也是好的。
鄧小南說:“后來我想,我現在寫不出好文章,是不是因為成天看學生的文章?”
所以,首先要大量閱讀,其次要材料成組,在此基礎上,結合歷史環境,對史料進行剖析。
二、修改歷史是常態嗎
常態。
鄧小南舉了個例子,載于《資治通鑒》。
初,上(唐太宗)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于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后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敝G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于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鄙喜粡?。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實指玄武門誅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季友、叔牙皆魯莊公之子)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唐太宗想看本朝的史官是怎么記錄他的黑歷史的,房玄齡慫了,對玄武門之變的黑歷史做了刪改之后,才敢給唐太宗看。
史書的記載會受到當時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
三、什么樣的史料才能當證據
鄧小南:史料(材料、資料)不等于證據,經得起“檢驗”的材料才能構成證據。
這有點像訴訟法中的證據,要考察三性: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經過法庭質證的證據,才能作為判案的依據。
同理,經得起真實性、關聯性(與“材料組”中的其他證據相互比對、印證)的檢驗的材料才能用于推斷歷史事實。
四、人文學科的感覺
鄧小南:史料辨析是我們史學研究的出發點,所謂的史料辨析至少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文本的泛讀和精讀,文本還是要讀的,不能只是去查,只是拿一個關鍵詞去抽取,對吧?你只有讀了大量的讀了這些史料,你才能對那個時代有感覺。
我覺得人文學科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必須有直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有一個時代的味道,你很難說這個風尚、這個味道是通過什么概念交代給你的,它其實是通過閱讀讓你體會到的。
你要有一種浸潤,要沉浸在里邊……這些(大量、成組)的材料如果放在一起的話,你就會體味到當時的一種環境,在那個環境里你就會有你自己的一種感覺。
人文學科是最容易有所謂共情的,就是容易有感覺的那種相通。
五、讀《追尋希望》體悟
(一)為什么說歷史學是關于反思的學問
鄧小南:歷史學是反思的學問,處理的對象是紛繁世界的實質關聯。
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歷史學是一門立足于反思的學問。歷史已然成為過去……討論歷史問題實則是要反思,而反思是為了今天和未來……我們現在處理史料,只有在“問題”的背景下,材料的意義才能顯現出來。
(二)史料與議題是何關系
鄧小南:就歷史學而言,所有成就的基礎,無非來自“材料”與“議題”二者,來自二者的相互啟發與質證結合。
歷史學的突出特點是從考訂材料、追尋真相著手。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的,就是過去的、現實中不復原樣存在、無法直接體驗觀察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心存警惕……這樣的警覺一方面與我們的知識前提、日常積累有關系,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具有問題意識。對于歷史上的事情,我們要持有質疑的態度;對于我們的研究方式,也要保持反思意識,隨時思考目前的研究方式究竟能否有效地幫助我們逼近真相、把握脈絡。
歷史學并不以尋求真相為唯一目的,但我們不能放棄追索真相的義務和權利。所有的深層問題,都具有時代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問。追問的方向、追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釀就“思想”的過程,也是“思想”引領的過程。
歷史學者無法窮盡史實及其意義,只有以“問題”帶動“觀察”,“歷史”地思索,史料才有意義,才能成為可用的證據。
歷史的時空感為我們帶來觀察和體悟的厚度。所謂“厚度”,主要是指議題生發的土壤,構成研究植根的基礎。原創性的研究,洋溢著新鮮感……要保持學術的新鮮感,需要拓寬議題,也需要開掘材料面,培厚土壤。成功的歷史學論文,都建立在材料與議題有效結合基礎之上。
觀點:歷史學處理三個事情:一是過去真實發生了什么?二是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如果存在因果關系,是何種因果關系?例如,《人類簡史》以故事作為線索,串起了整個人類歷史,這就是在第二、第三層面進行的歷史研究。
(三)問題意識是什么
鄧小南:所謂“問題意識”,實際上是一種“眼光”,是通過批判性思維培育起來的,而創新通常是對“問題”的回應。“問題意識”所反映的,是一種執著探索的研究取向;所要求的,是針對性明確而言之有物。它追尋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善于分殊重大問題……對于“問題意識”的強調,有利于尋找學術前沿、減少淺層次的重復,有利于促進論點的提煉與研究的深入,也有利于多領域甚至款學科的交叉合作,這樣才談得上“學術”與“思想”的醞釀形成。
觀點:研究者始終要捫心自問:你的研究解決了誰的困惑?這個困惑的解決對現實或未來有什么價值?有個投資人說看項目要有三問:你的用戶是誰?你的用戶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的?為什么別人不做你的這個產品?
(四)交流與對話重要嗎
鄧小南:“交流”“比較”本應是學者的思維特性,其交叉點,正是引領學科創新的生長點。真正的學術進步,是學科之間“融通”“化合”產生的啟迪和開創。
眼界的開拓,建立在深入閱讀、“深度對話”的基礎上。思想的精華是在犀利的辯駁問難中凝聚結晶的。從個人閱讀到讀書班、討論組、工作坊、研究會,今古之間、閱讀者與材料之間、學者之間、學科之間、海內外不同研究派別理路之間,都需要敞開的、深度的對話。
真正站得住的學術和真正站得住的思想,有許多共同之處:都要不斷追索的,都是在對話辯難中建立起來的,要下功夫精耕細作。
觀點:學者也要經常交流、碰撞,甚至要跨界交流、碰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歷史研究有哪些選題
鄧小南:
選題緣起六大類:
1.系統、綜括式的討論(以史學大家為主)
2.對海內外關切的重大問題的回應(如“何謂中國”問題)
3.框架型假說(如“唐宋變革論”)
4.來自對史料的閱讀、比較
5.來自“問題”與追索
6.來自對歷史“書寫”的關注
(本文原載于書影七點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