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98篇文章
說來也好笑,快40歲的人了,居然人生第一次哮喘發作了。
接受不了需要長期用藥的現實,從查閱文獻到搜索“小紅書”,想要查找到可以治愈的“秘方”,當然結果是徒勞的。一次復查,跟醫生吐槽了一下,難道就只能天天用藥了嘛?醫生回了一句“哎呀,那你不也是天天要吃飯的嘛,別糾結啦”。一下子就釋然了,是啊,就把藥當飯吃唄,吃飯是為了健康,吃藥也是。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學領域的經典名言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當基因編輯技術能改寫生命密碼,當AI診療系統可預測疾病軌跡,醫學最本真的力量,仍藏在那句帶著體溫的叮囑里。
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3件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將語言置于首位。在他看來,醫生的語言具有神奇的魔力,既能救人于危難,也可能因不當表述而傷人。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其中“問”便是通過語言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信息,為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提供依據。這充分說明,從古代開始,語言就已經成為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連接醫生與患者的橋梁。
在臨床治療中,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語言溝通至關重要。一句溫暖的話語,能像陽光一樣照亮患者的心靈,減輕他們的焦慮和恐懼,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一句不當的言語,則可能如冰冷的寒風,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治療效果。
醫生作為醫療過程中的主導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要學會傾聽,給予患者充分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打斷、不評判,通過傾聽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擔憂,為后續的治療提供依據。
患者及家屬在醫療過程中也應該積極與醫生溝通。就診時,可以如實向醫生陳述自己的病情、癥狀、既往病史等信息,以便醫生準確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同時,患者及家屬也要尊重醫生的意見和建議,積極配合治療。
語言,這劑貼心的良藥,在醫學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它跨越了生理與心理的界限,連接著醫生與患者的心靈。讓我們善用語言的力量,在醫療過程中傳遞溫暖與關愛,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讓醫學充滿人文的溫度。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朱建輝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