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三所“新發現·科普閱讀”合作學校——西南位育中學、行知實驗中學、上師虹口中學的80位師生,踏上“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
6月12日,“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圓滿完成中國第41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榮耀回到闊別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創下中國極地考察史上單船執行任務最長時間紀錄。 這場《筑夢極地四十年》新書發布會是“雪龍2”號返回后的首場活動,也是中國極地科考40周年系列活動的精彩延續?!吨魳O地四十年》由科技日報社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陳瑜創作,系統回顧了我國極地科技事業的發展,用濃墨重彩記錄了值得記住的那些人、那些事。在發布會上,四位極地事業的親歷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帶領師生們共赴一場穿越時光長河、探尋極地奧秘的精神之旅。
極地科普 滿懷熱忱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原黨委書記、“中國航海終身貢獻獎”獲得者魏文良深情講述了自己從事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的人生故事。他曾經5次擔任船長,7次擔任考察隊領隊和黨委書記。作為船長他建立了中國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中山站。退休后還多次作為顧問參加中國南極考察。他感嘆中國極地事業離不開極地人的奮斗,即使身體被凍傷,仍然無怨無悔地從事這份工作;建南極昆侖站時,有同志不小心掉入冰海中,爬出來換件衣服又繼續工作。魏老的精彩講述博得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
眾人協力 艱辛創作
隨后,作者陳瑜與現場觀眾分享了本書背后的創作故事,以及自己作為新聞記者的所見所聞。陳老師從事新聞采編工作近18年,從萬里之外的南極科考隨船報道到世界屋脊的沿線采訪,從浩瀚海洋到航天發射現場,在常人難以企及的新聞一線,記錄了中國科技事業一個個重要歷史瞬間。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她表示,去南極時她曾經寫過71篇稿件,2023年開始準備撰寫《筑夢極地四十年》時,包括魏文良在內的幾位顧問都提供了大量資料和幫助。對40年來我國最重要的南極科學極地科學考察,最重要的科學成果有哪些典型案例和關鍵領域進行了梳理。為了讓普通人也能閱讀這本書,作者決定講述科研人員挖掘成果背后的故事。就像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老師,53歲時他決定轉型研究環境與氣候變化時,他想要去研究企鵝糞,可是總共100天的時間,卻始終找不到企鵝糞,直到第97天,才在洼坑中采到一段長達67.5厘米的泥芯?;貋碇蠼涍^鑒定,泥芯的壽命為3000歲,最后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圖1
書中有很多珍貴的照片,例如在長城站建造過程中,大家都是打破工種界限的“建筑工”。機械師鉆到車底下修車(圖1),動輒長達一個小時,當他被人拉出來時,接觸冰面的身體整個都已經硬邦邦。筑夢極地不僅是科研人員的求知夢,更像是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接力。背后有很多幕后人員,包括船員和建筑工人,不同崗位上的人匯集成磅礴的力量。
“雪龍2”號 科技創新
隨后,“雪龍2”號政委李文明從建造背景、設計理念、性能特點以及在極地科考中的作用等方面,對這艘我國首次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進行了全面介紹?!把?”號是PC3級的破冰船,也就是1.5米厚的冰層中,可以連續達到2、3節的航速,在冰區中航行?!把?”號能夠首向和尾向雙向破冰行進,這除了得益于堅固的船體,主要還因為“雪龍2” 號采用了電力推進系統,也就是安裝了2臺全回轉的吊艙推進器;此外,“雪龍2”號還是一艘智能船舶和綠色船舶,取得了包括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兩部分的智能船舶證書;“雪龍2”號具備強大的極區海洋科考能力,裝備有萬米測深儀、CTD、多道地震系統、ROV、活塞式重力柱狀沉積物采樣器等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為了兼顧冰區航行和科考能力,我們設計了箱型龍骨,許多聲學傳感儀器裝載于此,大大提升在碎冰航行時科考數據的有效性。先進的技術與強大的能力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驚嘆。
最后,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引導和講解下,師生們有序參觀了“雪龍2”號,近距離感受了我國先進極地科考裝備,參觀了駕駛室、實驗室、生活區等區域,了解了船舶的航行操控、科研應用以及科考隊員的生活保障情況等。參觀過程中,師生們紛紛拍照記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相信此次活動將如同一顆種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種下對極地考察的熱愛與追求,推動我國極地事業在未來的征程中繼續破浪前行為人類探索極地奧秘、保護地球家園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