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斷言伊朗 “不敢戰”是真的嗎?一個被制裁圍堵40多年卻不倒的國家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
以色列發動對伊朗的襲擊之后,伊朗方面已經展開了報復,不過最近網上有些聲音一直在唱衰伊朗,說它不敢全面開戰、反擊效果差、必定失敗。但咱們冷靜想想——一個被西方全方位制裁圍堵40多年的國家,不僅沒垮,更是建成了中東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導彈技術自主化率超90%。在以色列的猛烈空襲后組織起多輪導彈反擊,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伊朗的韌性。有些人一開口就是“伊朗就是嘴上說說,不敢反擊!”“不敢全面開戰就是廢物!”這種論調,要么是別有用心,要么是被帶了節奏。現實中的國家博弈,不能像打游戲一樣,不管不顧就甩王炸?
首先我覺得,伊朗的反擊能力確實被一些人低估了。就在過去48小時,伊朗發動了代號“真實承諾3”的報復行動,向以色列發射了約200枚導彈和無人機,覆蓋特拉維夫、海法等核心地區,直接擊中以色列國防軍總部大樓。雖然以軍聲稱攔截了90%的目標,但伊朗導彈依然造成以方至少4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并引發多處火災。更關鍵的是,在總參謀長巴蓋里等20多名高級將領被斬首后,伊朗革命衛隊僅用12小時就重組指揮鏈,連續發動五波導彈攻勢。這種在重創下的快速反應能力,中東地區有幾個國家能做到?
伊朗的硬骨頭是有歷史底氣的。它是全球唯一擊落過美國“全球鷹”無人機的國家,也是少數能讓美軍航母編隊緊急避險的力量。它的“抵抗之弧”盟友在加沙、黎巴嫩持續消耗以色列——真主黨每年迫使以色列耗費數十億美元防御,胡塞武裝封鎖紅海航道沖擊全球供應鏈。如果伊朗真像某些人說的那么“軟弱”,美國還會在談判桌上和它周旋十幾年嗎?
目前這場危機反而讓伊朗短期內內部更團結了。原本伊朗政壇存在親美接觸派和強硬保守派的拉扯,但這次以色列直接轟炸居民樓導致60名平民死亡,其中更是包括20名兒童,甚至襲擊核設施,徹底激怒了伊朗社會。伊朗國內親西方群體,特別是那些不戴頭巾的年輕女性,竟走都上街頭集會,公開呼吁政府發展核武器。這個曾被西方視為“民主火種”的群體,如今成了擁核政策的支持者。原本主張談判的佩澤希齊揚,現在公開宣布:只要以色列繼續攻擊,就拒絕與美國談判。連外交部都明確表態:美國是以色列侵略的“幫兇”。這種一致對外的局面,恰恰說明外部壓力正在強化伊朗的民族凝聚力。
但伊朗的短板也很明顯。它的防空系統存在致命缺陷:主力防空導彈巴瓦爾-373對F-35的探測距離只有50公里,老舊雷達在千米以下存在盲區。這次空襲中,以色列F-35利用電子干擾癱瘓伊朗防空數據鏈,4個S-300陣地全毀,暴露了技術代差。經濟上更不樂觀:通脹率超40%,貨幣貶值70%,革命衛隊征兵率因民眾的不滿暴跌37%,這些硬傷讓伊朗難以支撐長期消耗戰。
不過伊朗的精明在于把劣勢轉化成籌碼。這輪轟炸以色列耗資約2億美元,卻迫使以方啟動耗資10億的全國防空;對比以色列空襲花費15億美元,伊朗用最小代價實現了最大牽制。而且,伊朗深知以色列最想拉美軍下場。若打擊美軍基地正中內塔尼亞胡下懷,因此所有報復精準鎖定以色列目標,既避免給美國出兵借口,又讓特朗普陷入“出兵則陷泥潭,觀望則失信盟友”的兩難。同時通過外交斡旋爭取中俄支持:今年已與俄羅斯簽署全面戰略協議,獲得蘇-35戰機;石油出口38%以人民幣結算,削弱美元霸權。這種“拖字訣”看似不夠解氣,實則抓住了對手的軟肋:伊朗是難以支撐長期消耗戰,但以色列更不容易,目前以色列經濟已縮水2.1%,社會承受力逼近極限。
歷史早就證明,伊朗最擅長的就是在絕境中蟄伏反擊。當年兩伊戰爭被全球孤立,它挺過來了;美國“極限施壓”制裁,它靠逆向工程造出國產導彈;如今以色列試圖用空襲逼它屈服,但現實是:伊朗的導彈還在飛向特拉維夫,它的核設施已轉入更深的地下工事。這場較量遠未結束,而時間,可能正站在懂得把仇恨沉淀為策略的人這一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