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弈實現哲學
重建讀者的認知體系是本文的最低目標。
- 一、現象是最真實存在
什么是最真實存在?是你手里的手機還是你頭腦中的手機景象?我思故我在,懷疑論最后剩下的無可置疑的真實存在即“我思”,即頭腦中的思想意象,而所謂的頭腦外的事物不一定存在,若是在夢中,你手中的手機可能不存在,而頭腦中的手機景象卻是無可置疑的真實存在。
現象是在頭腦中,不是外在,而外在是需要憑借現象去邏輯推理探究。現象是無可置疑的存在,但若認為現象即真實外在則是虛妄。
- 二、意識是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
初生兒一睜眼的視覺是一派混沌,分不出物體邊界。若有動態影像發生,并同時有氣味、語音或觸感實現,則不同感覺之間相互確認,即這種影像是這種觸感,實現認知,并且相應興奮的不同感覺神經之間建立連接,一旦那影像視覺再次發生,因神經連接引發相應觸覺等感覺發生,實現意識。有什么種類感覺才可能實現什么樣的意識,感覺愈多元則意識愈實在。嬰兒對媽媽的認知(是溫柔還是冷酷)就是由這些親身感覺經驗實實在在地建構起來的。
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即意識原理(或稱認知原理),是柳下提出的二大原理之一。
- 三、屬性是認識主體存在而非客體固有
色、味、時空、速度等都是客體于認知主體的具身感覺實現,離開感覺主體,所謂的這些或其他屬性則不會呈現。屬性實現在認知主體,且同一客體會實現不同甚至相反屬性于不同主體,因此,屬性只能是主體存在而非客體存在。賦予客體屬性即建立認識,認識源于感覺并終于感覺驗證。我們對存在給不出也不需給出真相,認知不過動物進化而來的適應于生存的功能。
四、存在有統一最小單位
物理學指向于存在由種類更少和結構更簡的粒子組織而成,這一趨勢延伸就明明匯于一處。并且,設若存在無限可分,則作用無處實現,量化也無法達成,顯然這樣違背事實。認可存在有統一最小單位,是我們對世界順暢解釋的基點。
五、最小單元非經典粒子
確立統一最小單位并不難,關鍵在于揭示其活動機制。我們不能也不需給出真相,只需建立感覺范疇內的關系解釋模型。單元的柳下模型是這樣的:單元們各自以統一恒定速率由點徑向擴展,一個單元是一個整體,無論球面擴至多大,兩單元相遇則即時實現于切點(兩球面接觸點),并隨即從新擴展,直至外遇重復前為,此為最基本作用。單元不是點粒子,徑向擴展向周圍給出無疏漏遍歷實現機會,這是量子并行計算的源頭。單元無論擴至多大,相遇一點實現,他處即時失去存在可能。單元相遇何處則實現何處,單元一處實現的或然,則即時消除該單元他處實現可能,并連鎖決定其他單元的實現及其實現伙伴,此謂影響。看得出,影響過程中有環節為即時,即實在非超光速的前提下影響效應可以超光速。這是量子各種非定域現象(包括量子糾纏、測量影響、雙縫干涉和延遲決定等)的根本解釋,也是波粒二象性的根本解釋,單元之間雙方最近實現原則更是最小作用量解釋。
能量和質量可歸于單元數量,都是單元實現于不同主體范疇的相應屬性。
六、確定不是決定
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和實現相應確定,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存在之間參與作用、影響的存在為信息,作為主體信息來源的存在為客體。有實現就有主體,有什么實現就有什么主體,實現在哪里主體就在哪里,實現決定主體的內容與邊界,主體與實現嚴格同一,主客嚴格二分。主體由客體實現,客體決定主體,客體實現相應確定于不同主體,主體確定客體相應屬性即主體確定客體,但不決定客體。主體認知賦性確定不決定客體的存在,人們對世界觀測、認知或確定不了并不會決定世界就是非因果決定的,精致幾何學單元相應實現模型再次顯示,上帝不擲骰子。
“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和實現相應確定”是柳下“實現哲學”的核心命題。“實現”和“主體”是柳下“實現哲學”的兩大主概念。柳下以“相應”取代“相對”,以“相應確定”逼退“不確定”,在后現代的碎片中樹起“多元主體相應實現邏輯”,以經典邏輯的多元主體實現解釋辯證邏輯,實現人類概念和邏輯體系的精簡、統一和開放。如同絕對時空包容于相對時空,經典邏輯走進多元主體實現邏輯已是必然。
- 七、感覺中心轉向才是哲學的歸宿
不同感覺之間相互確認是意識(或認知)原理,感覺是意識(認知)主體的立足點,也是解釋和驗證鏈的最后一環,沒什么比主體親身感覺更真實準確的了,語言也必須以感覺為注腳。感覺是神經組織主體既然實現,沒什么比實現更具說服力的了,我們必須承認神經組織是感覺的質的存在。追溯感覺,則是感覺主體內容單元實現,感覺是內容單元實現的集合,也即感覺主體存在就是其內容單元主體們的存在。實現的單元的主體質料即感覺,每個單元都實現全同主體感覺,多單元主體感覺相應于其內容單元實現結構,并隨單元組織的演化有強化和多元化。我們對存在也給不出別樣質料的可能。
感覺中心轉向有兩層意思:1、各種屬性本來就是主體感覺,要以感覺來解釋,屬性和感覺不是在某“鴻溝”的兩側,這消解了“解釋鴻溝”;2、所謂物質本來其質料即感覺,不存在物質如何產生感覺及意識的問題,意識的“難問題”由此徹底消解。
“感覺中心轉向”是存在論、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一,是柳下“實現哲學”的鮮明旗幟。
- 八、廣義相對原理消解體系預設
某人的句式:只要我們X,我們就一定能Y。這里X就是其預設前提,能否實現Y首先要看X存在不存在。真空中光速一定是相對論的預設前提,因為這個預設是存在的(來自實驗測量),所以相對論總體上來說是進步的。但兩相對運動系速率對等是其不經意的另一預設,這又帶給相對論一些錯誤。柳下單元論演繹給出柳下廣義相對論:“一切實現效度都是實現的信息與主體相關項的比值,而公因無意義。”這又稱為廣義相對原理,也是柳下提出的兩大原理之一。廣義相對原理揭示單元的統一速率無論多少(即便增減萬倍)都不改變任何實現結果,因為是客主等變。例如:光速(即單元擴展速率)增大百倍,則人及鐘節奏也增大百倍,觀測結果必定不變。令銀河系縮小為黃豆大而光速不變,則其中事物活動節奏會相應變為很大,其中主體觀測光穿過這么大的銀河系仍是十萬年,此即黑洞時空,物理機制不變。看物體加速,物體內光子與物體外光子相對該物體自身在各個方向上速率是完全等同的,所以主體加速測各個方向光速絲毫不變。廣義相對原理不僅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前提光速不變給出徹底解釋,使狹義相對論成為柳下廣義相對論的子例,而且消除了柳下體系自身對預設需要,公因光速是多少都無所謂。廣義相對原理進一步給出可以實驗的關鍵推論:相對運動的兩主體互測速率不對等。
預設是有風險的,柳下哲學實現了徹底,而其他學說體系無一擺脫預設。
- 九、環境決定存在
單元之間相應實現,實現組織、再組織或被組織,組織是再組織的路徑依賴,存在量增總是指向單元環境中有利于實現的組織模式者。這是廣義演化論,揭示存在發展的方向。存在的繁榮不在于優良或強大而在于適應,存在生于環境,并為環境所規定、供給、塑造和限制,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內因而是外因。環境是具體的,孿生子的環境也有所不同。
十、“涌現”是個偽概念
說系統會生成其部件不具有的屬性或功能(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為涌現,柳下認為這是個偽概念。1,(包括功能)外向屬性是存在于外在主體的相應實現,是外在主體內容存在而該存在的內在;2,整體功能是各部分的協同運作,超越部分功能這本身就不是問題,量子計算也不過是單元并行實現的機制精密給出;3,感覺或意識主體可以直接看作是實現的單元們的集合,因為實現的單元本身就是全同感覺,主體相應于內容結構,意識或感覺主體就是其內容單元們本身,并沒有任何單元之外新的存在突現。
十一、快感是價值之源
快感和痛感實現即主體利害實現,是價值之源。快感與其他種類感覺同步實現則賦予該感覺對象以價值,并實現神經連接形成概念體。生存并非價值而是實現價值的工具,不存在先驗絕對利益(價值),一切價值最終歸于快感(或減少痛感),為人民服務(利他)及自盡、自殘行為也在于此。人欲即天理,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最可能步入歧途。
動物一切行為都是環境中主體主觀向利實現,社會是以利益聯系在一起的若干主體,利益是社會學的根據。整合、代表和實現若干主體的利益要求即政治,一個社會中各主體利益并非一致(多有沖突),利權來自主體間的博弈(包括妥協、制約)。
十二、意志并非自由
神經的進化實現依賴于單元機制,神經機制不但絲毫不違背單元的精密機制,且收窄了單元機制,意識是神經機制與單元機制的統一。快感或痛感受激興奮引發神經網路連鎖反應及運動系統工作,不同種感覺之間相互確定形成主體自身價值驅動思維及行為的親身體驗。包括意識在內的宇宙存在完全是因果決定。
盡管意志并非自由,也要以獎懲制度規范社會成員行為,以此作為決定其行為因素。
潘建偉院士說,因為世界非因果決定,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而柳下要說,正因為世界是因果決定的,所以我們才應該努力,誰愿自己過個懶惰窮困悲苦的一生!
十三、心靈縱橫宇宙間
存在之間相應實現和實現相應確定,作為實現的存在為主體,主體之間可建構集合關系。不同感覺之間相互確定即意識原理,兩種以上感覺組織同時興奮的主體實現即意識,也即無論遠近,只要有兩種感覺實現,這兩個感覺主體的集合就是一個意識主體。它們共同并分別與另外的不同感覺主體又相應實現意識主體,不同的感覺主體組合為相應不同意識主體,一個或若干感覺主體可以是若干乃至無限個意識主體的共同元素(交集)。不過,柳下強調:單一感覺不實現意識;感覺相應于主體進化實現結構,一般非生物感覺較弱;感覺主體之間若無連接則無記憶和意識長進;此意識主體不知彼意識主體。什么有意識?什么無意識?依據柳下的意識定義即可判斷。
愛因斯坦相對論否定絕對同時之后,如何定義同時?在柳下單元相應實現機制模型中,有單元虛擬(非實在)球心這些分布式的理想絕對靜止參照,但無單元標準尺度(從點到無窮大)及其擴展速率(多少無意義),既不是傳統絕對運動也不是現代相對運動,物理學再一次動了地基。這里,柳下以單元擴展球面一點實現而他處即時喪失存在可能來定義同時。
十四、科學是哲學之母
對存在的探究即科學,包括發現燒熟的肉比生的好吃這種原初探究,科學指一切探究行為而非指正確,這樣才可涵蓋亞里士多德和牛頓等的錯誤,才可鼓勵懷疑批判的探索精神。對科學的科學,即對科學(及其成果)的反顧究取為哲學,哲學屬于科學,是科學的一個門類。若沒有具體科學活動及其成果,則不會有對其的總結萃取,所謂哲學為科學之母錯了,應該說科學是哲學之母。不過,正確的哲學對其他學科也有啟發助推。
十五、文化不在舞臺之上
對科學成果的利用為技術,有什么樣成果才有什么樣利用,有什么樣的空氣動力學才有什么樣的機翼,技術總在科學之后。抒表、傳遞或調動思想情感(包括美感)的技術即藝術,科學技術成果為文明,主體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對自身活動方式的改造即文化,人是實現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動物。文化不是在展館也不是在舞臺上,社會制度的建立是最大的文化。文化的好壞相應于環境,相應于時期,相應于社會中不同主體而確定,相應確定不是不確定。文化是具體主體的,給寵物狗穿衣剪毛是狗主人的文化而非狗的文化,狗主人未必考慮狗的感受喜好。
隨著文化全球化交融競爭,其主體正發生著不可置疑的更快速的消長。任何存在都繞不開廣義自然選擇,理想主義的僭越總是被碰得粉碎。
柳文薦讀:
讓相對論反對者死心 令相對論信仰者開眼
CCIR2023:類腦智能人工實現
中國科學家的三大諾獎得點
人類終極十問答
意識正解
二最新科學原理
2022實現哲學年鑒
科技新命——感覺中心轉向
邏輯的神經機制解釋及其主體多元
智能系統學報刊文:柳下解答李德毅院士通用人工智能十疑問
《實現哲學》出版十周年詩話:一路風物隨我老 兩河流波逐月明
柳下弈
編輯:李順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