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以色列對伊朗開啟和狂轟濫炸,讓數十位伊朗高層先走一步,摧毀了伊朗的離心機和核武夢,也讓伊朗的政局出現了變動。中東已成一只火藥桶,而國內對此卻沒掀起一絲波瀾。
如果有一天,你對朋友說“哈梅內伊下臺了!”,他一定回復說“哦,是吧?”沒有一絲的感覺。
可國際舞臺上,伊朗卻一直是個風頭不小的國家:它是什葉派世界的中心,是美以眼中的“眼中釘”,是全球多個組織如哈馬斯,真主黨之后的力量,但也是“全球南方”陣營中與我國關系日益緊密的伙伴之一。2021年,中伊還簽署了25年戰略協議,要在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我國也促成了沙伊和解、在聯合軍演中也多次出現了伊朗艦艇,這似乎都說明:這是一個“對中國很友好”的國家。
但奇怪的是,在中國普通人的情感地圖上,伊朗幾乎是“隱形”的。不像俄羅斯那樣有戰斗民族的“英勇”形象,也不像巴基斯坦那樣有“鐵哥們”加持,伊朗在我們百姓中沒什么存在感,更沒有多少好感。
甚至說“無感”,這還算客氣的了。
這背后,其實藏著地緣、文化、宗教、輿論與戰略期待的多重錯位。
一、離得不遠,卻不親近
中國與伊朗,橫看地理,并不遙遠。自古“絲綢之路”便將中原與波斯連接,在剛不久放的《長安的荔枝》一劇中還出現過波斯商人。但在現實中,這段“歷史情懷”并沒有演化為情感紐帶。
? 文化割裂:波斯文明雖古老,但宗教伊斯蘭化、什葉派化后,與儒家文化幾乎沒有交集,中國人也普遍不認可那種文化;
? 語言隔膜:伊朗講波斯語,用阿拉伯字母,中國人對其語言和文字基本沒有認知;
? 交流有限:中國赴伊朗旅游、留學、經商者數量極少,兩國民間互動長期停留在“政府層面好,人民不太了解”;
簡單說,伊朗對中國人而言,是地圖上熟悉但情感上陌生的國家。你很少能在中文社交媒體上看到“去伊朗旅游超棒”的帖子,更多是“為什么他們要戴頭巾?”或“這個國家被美國制裁多久了?”這種遙遠而模糊的提問;說話實在話,如果不是因為美國,這兩個國家根本不會有太多的交集。
二、價值觀難共鳴,宗教隔閡顯著
中國人很難共情一個由“神權”主導、街頭女性必須蒙面戴頭巾、還有道德警察巡邏的國家,特別是當看到有些女性居然因為愛情而被其親屬進行“石刑”砸死,十一二歲的女孩就被逼嫁給四五十歲的當作老婆時,中國人的心理普遍是無法接受甚至是極度反感的。
盡管中國并不排斥部分伊斯蘭文明(尤其西部一些地區文化交融),但對一個“以伊斯蘭教義主導國家生活方式”的政體,中國社會整體是陌生乃至有些疏離的。尤其是:
? 伊朗頻繁街頭政治(示威、焚旗、反美游行),對講究穩定與秩序的中國社會構成強烈反差;
? 伊朗女性著裝嚴格、自由受限,在中國輿論中往往引發“為她們惋惜”的情緒;
? 伊朗政體中的“最高領袖終身制”、“宗教法官擁有凌駕權”——這些制度性設計與中國人的現代國家觀并不契合。
簡單說:中國人雖然可能對伊朗的“反美”姿態表示理解,但很難對這個國家的內部制度與日常生活產生好感。
三、對“反美盟友”的想象落空
在中國的網絡輿論中,“反美”曾是某種政治正確的象征。但即便如此,伊朗也很難被中國人真正視為“盟友”。
? 沒有直接助力中國利益:伊朗雖口頭反美,但其本質上是還是非常親美的,在中國關鍵議題如南海、臺海問題上,也很少公開聲援;
? “拉中反美”反而讓中國尷尬:中國更愿做中間人、調停者,而不是與美直接對抗者。伊朗過于激進的立場,特別是近乎恐怖的舉措,有時反而讓中國外交空間被壓縮;
? 對華回報感不強:即便中國在制裁期大量進口伊朗石油、提供外交平臺,普通中國人仍感受不到“伊朗在回報我們”的實際結果,畢竟,油價擺在那里;
所以,當中伊25年戰略協議簽下時,中國人的反應多是淡漠:“哦,又一個拿資源換投資的國家”,“這是第二個巴鐵嗎?不會也是只出嘴的‘兄弟’吧”。
四、輿論與媒介呈現的模糊面孔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中國媒體和教育體系中,幾乎沒有塑造“伊朗形象”的努力。
? 既不像俄羅斯有蘇聯文學、戰斗英雄;
? 也不像巴鐵有“阿中友誼萬歲”的長期宣傳;
? 伊朗,既沒有可供娛樂消費的文化產品(電影、音樂),也沒有讓人敬佩的制度樣板或明星企業;
伊朗在中國人心中,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更不是“榜樣”。它就是一個“被美國制裁的中東國家”,如此而已。
五、“理性合作,情感真空”:中國外交的一個縮影
其實,中國對伊朗的“無感”,也是中國近年來全球交往中的一個現象縮影: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與很多國家在經貿和外交層面深入合作,但這些國家卻沒有在中國人心中形成“情感綁定”。
從拉美到中東,從非洲到中亞,中國在筑起“務實的利益聯盟”,但這些國家的“存在感”常常停留在國與國之間,未能延伸至“人和人之間”。
中國人的國際情感地圖,依然被“熟悉文化”、“歷史同盟”甚至“娛樂傳播”所決定。伊朗這種不共享文化、不共享娛樂、不共享制度的“戰略伙伴”,自然很難進入普通中國人的情感世界。
尾聲:對伊朗,我們沒有惡意,也談不上親近
中國人對伊朗的態度,說到底,是一種“冷感”——
我們不討厭伊朗,但我們也不關心它,至于哈梅內伊神權政府,是去是留跟我們毫無關系;我們知道它對我們有點好,但我們沒太大興趣去回報這份好;它反美,我們理解,但我們不會因此就擁抱它;它的石油便宜,我們買,但它的社會、文化、體制,還是離我們太遠,畢竟,這是兩個社會制度和文化習俗都截然不同的國度
這是中伊關系的現實寫照,也是一個大國公民面對陌生“盟友”時的理性本能。
為了經濟,我們可以和它合作,但我們不必和它親近。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忍不住吼一聲的中年boy。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飲老斯基,也是一個外貿哥。
許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轉發。
為防失聯,加好友(微信號:67932342)
每天早上七點發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中美關稅】
【社會】
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