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登封市告成鎮衛生院的電子鐘指向七點半,董慧娜已換好白大褂站在兒科診室門口。她總會提前半小時到崗,把聽診器用手心焐熱,在診療臺上擺好卡通貼紙 —— 那是給配合看病的孩子準備的獎勵。晨光透過窗戶,落在她胸前的工作牌上,"511 工程醫生" 的字樣旁,別著一枚褪色的卡通胸針,那是康復患兒送的禮物。這個習慣她堅持了八年,就像她堅持二十余年的兒科路 —— 用提前半小時的守候丈量責任,以焐熱聽診器的細節傳遞溫度,憑卡通貼紙的童趣消解恐懼。在基層醫療的晨光里,她手中的聽診器不僅是診斷工具,更是醫德的刻度:當別家醫生還在抱怨患兒哭鬧時,她已蹲下身給孩子講完了治病的童話;當大醫院追求儀器檢查時,她仍用指尖觸感判斷患兒腹部的脹氣;當利益誘惑充斥醫療行業時,她堅守著 "能外治不內服" 的診療底線。這枚銀色的聽診器,在晨光中折射出的,正是一位基層醫生用醫德書寫的生命答卷。
求學行醫踏征程:衛校學子的兒科路
1981 年生于登封徐莊鄉屈溝村的董慧娜,自小就對醫學懷有特殊的向往。1997 年從平頂山衛校社區醫學專業畢業后,這個看似柔弱的姑娘做出了一個堅定的選擇:不急于就業,而是輾轉河南省中醫學院、鄭州兒童醫院、登封市醫院深造兩年。在鄭州兒童醫院,她通宵觀摩專家處理復雜病癥,筆記本上記滿了兒童呼吸道疾病的診療要點;在登封市醫院兒科,她主動承擔夜班,在無數次急診搶救中淬煉出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兒科醫生得有顆細如發絲的心,孩子不會準確表達,每一個體征都可能是關鍵。" 這段深造時光,為她日后深耕兒科埋下了專業的種子。
學成歸來,董慧娜選擇在告城鎮王家門村(婆家所在地)開設衛生室。彼時鄉村兒科醫生稀缺,許多家長抱著孩子輾轉數里求醫。她的診室開張不久,就以 "治療效果好" 的口碑傳開 —— 針對兒童服藥難、怕打針的特點,她獨創中藥貼敷和消食灌腸療法:將止咳平喘的中藥研磨調敷于穴位,通過皮膚吸收達到藥效;用溫和的中藥灌腸緩解小兒積食發熱,避免口服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村里李奶奶記得,孫子三個月大時反復腹瀉,在大醫院輸液一周不見好轉,董慧娜用三次中藥灌腸就穩住了病情:"她給孩子灌腸時,手法輕得像哄睡,孩子不哭不鬧的。" 在王家門村的十年間,她的兒科病例占比超 2/3,迎來送往的家長絡繹不絕,診室墻上家長送來的錦旗,"妙手仁心,顯得格外溫暖。尤其對貧困家庭患兒,她常減免診療費,甚至自掏腰包買奶粉,"孩子的病不能等,錢可以慢慢想辦法。" 這種醫者仁心,從鄉村衛生室時期就已深植于她的從醫信念。
511 工程鑄醫魂:衛生院里的診療經
2017 年,河南省 "511 工程" 的招錄公告像一束光,照亮了董慧娜從鄉村走向基層醫療平臺的路。憑借在王家門村積累的數千例診療經驗,她以優異成績通過特招,成為告成鎮中心衛生院的兒科醫生。新的崗位帶來更繁重的工作量:淡季日均接診 30-40 名患兒,旺季飆升至 60-70 人,疫情期間曾創下日診 80 人的紀錄。但她反而覺得 "更有價值":"衛生院能接觸到更復雜的病例,也能讓更多孩子享受到綠色療法。"
在臨床中,她總結出 "三問三查" 診療法:問飲食(是否挑食、嘔吐)、問排便(次數、性狀)、問睡眠(是否夜啼、翻騰),查嗓子(紅腫程度)、查鼻腔(鼻甲是否腫大)、查腹部(有無脹氣)。這套方法在診斷 2 歲患兒明明的腹痛時尤為典型:孩子哭鬧不止,奶奶只說 "肚子疼",董慧娜卻注意到他舌苔厚膩、口氣酸腐,追問得知三天未排便。觸診發現腹部硬結后,她沒有急于開抗生素,而是用中藥灌腸配合腹部穴位貼敷,半小時后孩子排出宿便,腹痛立刻緩解。"基層看病不能只看表面,得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問,一層層查。"這種細致入微的診療風格,讓她在衛生院迅速贏得信任,許多家長寧愿排隊兩小時,也要等她的號。
更難得的是她對貧困患兒的特殊關照。曾有位單親媽媽帶孩子來看病,兜里只有五十元錢,而孩子需要做霧化治療。董慧娜不僅免了診療費,還給母子二人買來了早餐,"先給孩子治病,飯不能餓著。" 這樣的善舉在她從醫生涯中不勝枚舉:為留守兒童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隨訪;給單親家庭患兒送衣物和學習用品;醫德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是看到孩子受苦時,你能不能比家長更心疼。" 她常說。
喉炎急救顯身手:三次霧化挽危情
2023 年深秋的一個夜晚,董慧娜剛端起晚飯,就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告成鎮八方村的王女士抱著孩子沖進診室,孩子嘴唇發紺、吸氣時鎖骨上窩深陷,正是急性喉炎的典型 "三凹征"。"他去年因為喉炎從登封轉到鄭州,那次很嚴重在ICU住了3天,普通病房住了4天,今天晚上突然又犯了....." 王女士話音未落,孩子突然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加劇。
情況危急!董慧娜立刻判斷:必須用腎上腺素霧化緩解喉頭水腫,但這種藥物用于霧化屬于超范圍用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心悸等副作用。"顧不上了,救命要緊!" 她一邊讓護士準備霧化器,一邊緊盯孩子的血氧儀。第一次霧化后,孩子喘息稍有緩解;20 分鐘后第二次霧化,發紺減輕;半小時后第三次霧化,孩子的呼吸基本平穩。此后三天,她每天親自監測給孩子做霧化,直到喉炎徹底痊愈。
更令人動容的是她對患兒的持續關懷。搶救成功后,她得知王女士家庭困難,還自掏腰包買了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治病不能只治眼前,得讓孩子以后少生病。" 這種超越診療本身的關懷,正是她醫德的生動體現。有次深夜,她放心不下出院的喉炎患兒,打去電話時家長感動得哽咽:"董醫生,你比孩子親媽還上心。"
頑疾調理見仁心:灌腸貼敷改體質
在董慧娜的診療本上,記著一個特殊的名字 —— 小陳。這個 4歲男孩曾是醫院的 "常客",每月至少因肺炎住院一次,輕則咳嗽氣喘,重則高燒不退。家長帶著他跑遍了市里的大醫院,抗生素用了一輪又一輪,體質卻越來越差。經人介紹找到董慧娜時,孩子正咳得滿臉通紅,聽診雙肺都是濕啰音。
"不能再依賴輸液了,得從根本上調體質。" 董慧娜制定了中醫外治方案:用消食導滯的中藥灌腸清除腸道積熱,配合止咳平喘的穴位貼敷。第一次灌腸時,小陳緊張得直哭,她就一邊講故事一邊操作,手法輕柔得像給孩子換尿布。兩周后,孩子咳嗽明顯減輕,三個月后,原本每月必犯的肺炎竟一次未發。更讓家長驚喜的是,孩子食欲變好了,臉色也紅潤起來。"董醫生不只是治病,而是在調理體質。" 小陳媽媽逢人便說。如今,小陳每年只會在季節交替時來貼幾次 "預防貼",抵抗力比同齡孩子還要強。
哮喘確診彰智慧:青眼窩里辨隱疾
禹州市花石鄉白龍村的萌萌讓董慧娜印象深刻:持續咳嗽兩個月,在當地診所吃了各種止咳藥都不見效,家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她。接診時,董慧娜注意到萌萌頻繁揉鼻子,眼下有淡淡的青紫色眼窩,追問病史發現夜間咳嗽尤其嚴重。"這不像普通的咳嗽,倒像是過敏引起的。" 她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市醫院做肺功能檢查,又聯系鄭州的過敏原檢測機構。
結果印證了她的判斷:萌萌確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制定治療方案時,她沒有照搬大醫院的激素霧化方案,而是采用 "小劑量霧化 + 口服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的溫和療法,兩周后萌萌的咳嗽就停止了。為了讓家長掌握護理要點,她手繪了一張 "哮喘患兒居家護理圖",標注了哪些食物要忌口、哪些環境要避免。如今,萌萌每隔三個月就來復查,董慧娜會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預防方案。
更體現醫德的是她對患兒心理的關懷。萌萌曾因反復咳嗽被同學嘲笑,變得自卑寡言。董慧娜得知后,特意在診室準備了 "勇敢小戰士" 勛章,每次萌萌配合治療就給他一枚。漸漸地,孩子變得開朗起來,還主動向同學科普 "哮喘不是傳染病"。"治病要治心,孩子的自信比病情更重要。" 她常說。這種既治身又治心的醫者情懷,讓她贏得了無數家長的敬重。
從鄉村衛生室到鄉鎮衛生院,董慧娜的聽診器聽過無數兒童的呼吸聲,也丈量著基層醫療的溫度。她用提前半小時到崗的守候詮釋責任,以減免診療費的善舉書寫擔當,憑手繪護理圖的細心傳遞溫情。在 "511 工程" 的平臺上,她像一株扎根鄉土的蒲公英,將醫德的種子播撒在基層醫療的每個角落。當暮色籠罩衛生院,她最后一個離開診室,胸前的卡通胸針在月光下閃著微光 —— 那是患兒們送的禮物,也是她醫德的勛章。這枚聽診器里傳出的,不僅是生命的律動,更是一位基層醫生用二十余載光陰譜就的醫德長歌,在鄉村兒童健康的田野上,永遠回響著溫暖的旋律。(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