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昨天有網友說他家孩子明年出生,想買學區房。我回答說沒必要,孩子已經是贏在起跑線上了,何必非得和現在高峰期入學的去搶房呢?而且預算也不太高,能買到的必定是溢價高的,嚴重影響居住的性價比,屬于沒苦硬吃了,實在沒必要,還不如關注居住體驗呢。
我覺得我這回答沒什么毛病,但網友不高興了,直接問我“有什么目的”?我懵逼了,按常理他應該問“解釋一下什么意思”才合適,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
再一聊才知道,他已經問過兩位賣房的了,也都勸他別買東西海的學區房,但都勸他買自己推薦的新樓盤。可又都是挺偏遠的,畢竟他的預算不太高。這讓他很不舒服,所以覺得我應該也和這倆人一樣,為了推銷新房而忽悠他。
我也懶的解釋了,隨便怎么想吧。但還是想借著這話題聊兩句。
之所以說這幾年出生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了,主要就是參考的日本趨勢。都知道日本是50年代開始經濟崛起的,此前出生的一代人屬于比較苦的,經歷了戰爭和經濟起步期的辛勞。之后的50后和60后就比較幸運了,小時候生活就不錯,更是經歷了日本的完整紅利。
尤其是1966年出生的日本人,屬于最幸福的一屆。因為那年在日本文化中屬于“災年”,比咱們的“苦羊年”還嚴重。所以很多家庭都刻意錯過了孩子出生,導致新生人口暴跌了小一半。
那這屆孩子在畢業時就是1988年前后,正是日本“廣場協議”之后的泡沫期,經濟烈火烹油般鼎盛,各公司都缺人。那在畢業生不足的情況下,大家就只好都搶人了。都聽說過日本畢業生只要來面試就發錢,簽合同上班的話還給額外獎金的事兒吧?就發生在1988年前后,1966年出生的人占了大便宜。
但70后就不太幸運了,尤其是75后,基本就都成了“初代社畜”。原因很簡單,那時的人口出生率還比較高,跟戰后人口高峰期的差不多。而等這批人畢業的時候就是90年代了,日本經濟崩盤,各公司都在裁員+向亞洲其他國家轉移制造業,本國的人力需求大量減少。
所以從90年代起,日本的“過勞死”成了熱詞,背景則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本科生就業率低至50%以下,碩士都到不了60%。那好容易的都的工作機會,誰敢不拼命?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00年之后,日本經濟一直不見好轉,整整躺平了30年。這其中還發生了東亞金融危機,網絡股崩盤,美國打擊日本芯片,次貸危機和大地震等災難,日本倒霉透了。這導致日本的宅男啃老+飽食窮民等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年輕人都索性躺平了。
但是,日本的經濟在安倍上臺之后卻有所提升,大城市房價也都開始抬頭。這主要是因為“安倍三支箭”的大水漫灌,瘋狂發鈔刺激的。雖然不算真正回暖,但總比前些年強多了,大學生找工作也越來越容易。
到了這兩年,日本突然傳出重磅新聞,說各公司的HR都招不到員工了,大學生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甚至是只要想上班就能找到工作,待遇還都很不錯。
為什么?原因也簡單,日本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跌啊,逐步積累到這兩年,就業市場已經嚴重缺人了。那年輕人就成了香餑餑唄,各公司都搶著要。
前些天看新聞,日本某公司HR竟然給畢業生下跪,求著他們來面試,否則自己完不成任務。看到這兒大家都以為這家公司的工資待遇低吧?恰恰相反,是屬于高收入的公司,那為什么還招不到人呢?
就因為日本這些年都躺平了,孩子也都是快樂教育,精英人才越來越少,符合崗位要求的自然也少唄。就算公司承諾有技術培訓,那日本年輕人也不愿去,因為他們知道,給的工資高,工作難度和勞動強度也就更大。自己又不是找不到工作,犯得上去這種公司拼命嗎?
這對企業來說不是好事兒,一邊是出高價都招不到合適的員工,一邊是要和中國公司在國際上競爭,簡直太難了。但這對年輕人卻是好事兒,就因為他們出生在人口低谷期,贏在了起跑線上。
總之就是這點事兒,人口出生率降低對國家、經濟和企業都不算好事兒,但對這周期出生的孩子是利好,典型的“合成謬誤”。所以參考日本的人口趨勢吧,我認為咱們這兩年出生的孩子也贏在起跑線上了。
我自認為是給開頭這網友解釋清楚了,他應該也看懂了。但是,萬萬沒想到啊,他又發過來一句:你到底是要推薦哪個新樓盤?
唉,這世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連咨詢都是羅圈兒話,實在沒法兒聊了……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