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但丁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
可能我們眼中的無用之物,換一個時間和空間,就變成了對其他人來說很有價值的物品。
在非洲這樣一個物質水平并不發達的地方,二手物品成了“香餑餑”,不止是舊衣物,還有舊電器、舊交通工具都十分受歡迎!
下圖為項目總監張申先生赴布隆迪考察時,與當地一位穿著印有“中國”文字的二手T恤的青年的合照:
Q
為何這些被淘汰的二手物品在非洲
成了香餑餑?
1.價格碾壓:維持體面的剛需
非洲超50%人口依賴二手貨,中國舊衣售價僅3-10元(本地新衣10倍價),在年度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的生存現實下,二手貨成為了許多人維系尊嚴的唯一選擇。
2. 實用為王:專治非洲痛點
比如在非洲大受歡迎的中國校服,成為了很多當地人的工作服。中國校服多采用聚酯纖維面料,耐磨耐洗,適合非洲高溫高濕的環境,甚至比新買的夾克更耐穿!
再比如說二手車,因為非洲道路交通條件受限,路面情況惡劣,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動機性能好的二手車往往比本地的新車更受歡迎,其中特別是以性能著稱的日系車。
3. 文化賦能:漢字成為非洲的潮流符號
餓了么工裝因神秘漢字成街頭爆款,紅藍條紋編織袋也成為了受非洲人民熱捧的實用單品。這些中國淘汰品借文化符號完成身份重塑,成為非洲青年的社交貨幣。
(非洲二手市場的中國元素)
據販賣二手衣物的商販介紹,帶漢字的衣服像藝術品,顧客愿意多花錢購買。當地青年認為帶中國元素的二手物品就是=耐用+有品位的代名詞。
4. 強大的供應鏈:
中國企業+中國效率,大幅占據市場份額
中國年出口非洲二手衣超6.24億美元,占非洲進口量60%以上,2021年取代歐洲成最大來源國。廣州企業“格瑞哲”(一家專門做二手衣服出口的企業)單家公司年交易額破4億元,其年處理數萬噸舊衣,60%銷往非洲。僅靠二手衣回收行業能養活非洲的近200萬經銷商!
(做二手衣服生意的非洲商人)
交通流轉效率的提高,也讓中國二手物品流轉去非洲的時間效率更快了,蒙內鐵路將貨物從港口到內羅畢的運輸時間從20小時縮短至8-10小時,肯尼亞商販Alex稱:“過去停業一周取貨,現在坐守攤位即可”。
在非洲,二手物品因其高性價比和實用性成為剛需,以下是幾類最受歡迎的二手商品及其背后的市場邏輯:
1. 二手服裝
非洲本土紡織業薄弱,90%以上服裝依賴進口。中國二手T恤、牛仔褲等基礎款在非洲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國內回收價5000元/噸的夏裝,經分揀后在非洲售價可達3190美元/噸,利潤暴漲近5倍。
肯尼亞二手商賈馬爾直言:“一件20元的中國舊 恤,足夠讓一個家庭節省半個月開支。”
2. 二手車
非洲98%的二手車來自中國、日本和歐洲。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二手車市場,其每年進口超20萬輛二手車,占整個汽車市場的95%;加納年進口10萬輛汽車,其中90%為二手車。
(尼日利亞二手車市場)
日系車因耐用性占據非洲市場主導地位。中國新能源二手車近年異軍突起,2023年對非出口均價達2.5萬美元,較傳統燃油車高 30%。
二手車貿易還給非洲的修車產業鏈也創造了特別多的就業機會,比如加納就有30萬修車工專攻中國車維修。
3. 二手液化氣
在能源匱乏的非洲,二手液化氣設備與罐裝液化氣無疑是非洲廚房的新希望。傳統上,非洲許多家庭依賴木柴、木炭等固體燃料烹飪,不僅效率低下,還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 每年近 400 萬人因使用固體燃料和煤油烹飪造成室內空氣污染而早亡,婦女和兒童深受其害。而液化氣作為相對清潔高效的能源,成為改善生活的關鍵。
非洲的二手液化氣市場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亞、埃及、摩洛哥等國家。在當地市場,12.5 公斤裝的跨境出口鋼瓶價格在79.8-99.75元人民幣之間,相對親民的價格讓更多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不過,二手液化氣市場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非洲缺乏完善的二手液化氣設備檢測與監管體系,部分設備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要知道,這些易燃易爆氣體是可以當作武器使用的,我們提醒在非洲的同胞們,如果使用液化氣一定要注意使用安全!一旦爆炸,威力巨大!
4. 二手電子產品
據網易2025年6月的報道,非洲智能手機滲透率約為48%,二手手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坦桑尼亞二手手機市場涵蓋蘋果、三星、華為等品牌,價格僅為新機的1/3。摩洛哥街頭攤販甚至售賣無鏡片的舊眼鏡、按鍵缺失的遙控器,這些在中國被視為廢品的物件,在非洲仍能流通使用。
(非洲二手出售許多遙控器、充電線)
同時,中國二手空調、冰箱在西非港口城市熱銷,因本地新品價格是二手貨的5倍以上。
5. 農業機械
非洲農業機械化率不足10%,二手農機成為撬動生產力的杠杠。肯尼亞農民偏好中國產三輪車、拖拉機,因其價格僅為歐美新品的1/4,且操作簡單易維護。部分設備已服役超過15年仍在使用。
(在非洲銷售的二手農業機械)
政策方面也對二手農業機械的進口十分扶持,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等國通過關稅減免鼓勵進口二手農機,尼日利亞更將二手農機進口稅從20%降至5%。
有很多中國企業正通過 “技術包” 模式(設備+培訓+耗材)打開非洲二手農業市場,如在肯尼亞推廣的二手植保無人機,使農藥使用效率提升 40%,成為小農戶的 “生產力工具”。
6. 其他二手商品
醫療設備:中國捐贈的二手腸鏡、B超機在非洲醫院發揮關鍵作用。江蘇醫療隊在桑給巴爾使用的二手內鏡設備,將痔瘡手術住院周期從7天縮短至24小時,且無需全身麻醉。
家居用品:貝寧科托努二手市場上,中國產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因結實耐用成為運輸主力,售價僅為新車的1/5。摩洛哥街頭甚至出現售賣磁帶、光碟的攤位,當地人仍用這些老式媒介聽音樂、看電影。
(中國淘汰的磁帶,出現在非洲二手市場)
運動器材:二手保齡球設備、啞鈴等在非洲體育場館悄然流行。阿里巴巴平臺顯示,翻新的保齡球設備在非洲銷量年增 30%,主要用于新建的社區運動中心。
非洲對二手商品的追捧,本質是全球產業鏈不平等的縮影,非洲人不是做不了好產品,但窮人需要先活下去。
當“中國淘汰”成為“非洲剛需”,這場貿易已超越商業邏輯,成為發展中國家生存策略,它既暴露了全球不平等,也書寫著草根經濟的韌性。
未來,唯有通過技術轉移與產業升級,才能讓二手經濟從“生存紐帶”蛻變為“發展跳板”。祝福非洲大陸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綻放繁榮之花!
圖片來源: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