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路過巷口的早餐攤,突然聽見老板手機里飄出"一剪梅,真情像草原廣闊"的調子。正跟著哼兩句呢,刷到消息說:寫這首歌的陳彼得老爺子,6月14號在成都安詳走了。算起來,他82歲的人生旅程,像極了自己寫的《一條路》——從成都出發,繞過大半個世紀的彎,最終踩回了故鄉的青石板。
好多人不知道陳彼得這個名字,卻能跟著《阿里巴巴》的節奏晃腦袋,或是在《一條路》里聽見自己的半生。1944年他生在成都,5歲跟著父母去臺灣,可抽屜里始終壓著張泛黃的老照片——少城公園的茶鋪、錦江邊上的吊腳樓。2018年他回杜甫草堂,站在"野老籬前江岸回"的石碑前突然掉淚:"杜甫當年也是漂泊的人啊。"后來病中他把《成都府》譜成歌,吉他弦一撥動,"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就成了刻進骨髓的鄉音。
有網友翻出1987年他頭回回大陸探親的視頻,老爺子攥著登機牌念叨:"回家哪需要理由,這是人的本能。"就像他寫的歌總有股韌勁兒,《一剪梅》里"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是堅韌,《青玉案·元夕》里"東風夜放花千樹"是深情。晚年他在寬窄巷子快閃唱《我的祖國》,白發老爺子抱著吉他往人堆里一站,臺下賣三大炮的大姐、遛彎的大爺全跟著掉眼淚,那場面現在看視頻還起雞皮疙瘩。
"原來《一剪梅》是他寫的!"網友"巷子口的阿婆"的感嘆,戳中了無數人的童年。有人翻出磁帶里的《阿里巴巴》:"小時候跟著唱'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哪知道作者心里裝著整片故鄉的月亮。"更讓人破防的是《同一首歌》的老視頻——他上臺第一句就說"我是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的陳彼得",臺下掌聲響得像要掀翻屋頂。網友"弦上的月光"說:"老爺子在《經典詠流傳》唱辛棄疾的詞,白發配吉他,彈幕里全是'爺爺慢點唱',現在才懂那是怕鄉愁太沉啊。"
有個叫"老成都的茶碗"的評論特別戳心:"他在苦難時離開,在美好時回來,走的時候成都的梔子花正開。"想起他晚年在成都街頭晃悠,吃碗甜水面都要掏出手機記旋律,把火鍋店里的吆喝、菜市場的討價還價都寫進歌里。網友"琴弦上的煙火"說:"去年在寬窄巷子見過他,拎著菜籃子跟賣糖油果子的阿姨嘮嗑,轉頭就把四川話編進了《成都府》,這才是把根扎進土里的人啊。"
陳彼得走后,成都的茶館里、過街天橋下,總有人抱著吉他哼他的歌。從《一剪梅》到《青玉案·元夕》,從臺灣樂壇的"音樂才子"到大陸觀眾心里的"鄉愁歌者",他這輩子寫了三百多首歌,首首都是回家的路。就像網友"歸雁"說的:"老爺子不是離開了,是把自己變成了音符,飄在成都的煙火氣里,飄在每個想家的人心里。"
陳彼得留下的何止是旋律?他用歌把鄉愁寫成了中國人的共同記憶,讓《詩經》《宋詞》在吉他弦上活過來,更把"回家"二字唱成了跨越海峽的共鳴。當我們還能哼著"一剪梅"走過老街,當《成都府》的調子還在杜甫草堂回響,這位把根扎進故鄉的老爺子,就始終在我們歌里活著、笑著,用音符告訴每個漂泊的人:只要想回家,永遠不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