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肘子味 年少鄉愁美
張利露
在中華美食的璀璨星河中,東坡肘子無疑是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這道源自北宋時期的人間美味,不僅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更蘊含著跨越千年的濃濃鄉愁。
蘇東坡設置的味覺密碼
第一次邂逅蘇東坡與東坡肘子的淵源,是在老家祠堂斑駁的壁畫前。北宋年間,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他目睹百姓窮困,肉食匱乏,便靈機一動,琢磨出慢火燜燉東坡肉的烹飪法。他將廉價的豬肘子在鍋中細細燉煮,黃酒去腥、冰糖上色、柴火慢煨,直至軟糯入味。這些獨特的烹飪細節,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傳承千年的味覺密碼,讓東坡肘子的美味跨越時空,流傳至今。
小時候,我總盼著家里來客人,這時候,奶奶就會做她的拿手好菜——東坡肘子招待客人,而我總愛蹲在灶臺邊,癡癡地看著奶奶做肘子。她一邊忙碌,一邊絮絮叨叨地說:“東坡先生是個懂吃的妙人,這道菜要像做人一樣‘慢工出細活’。”醬油在砂鍋里咕嘟咕嘟冒泡時,奶奶就會給我講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往事,卻未曾提及——這位把失意嚼成詩意的文人,是否也在某個異鄉的夜晚,對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肘子,想起了蜀地的明月,思念起故鄉的親人。或許,在那些孤獨的時刻,一碗東坡肘子便是他慰藉心靈的溫暖港灣,讓他在異鄉也能感受到一絲家鄉的溫暖。
瓦罐里溢出的鄉愁
記得有一年大學期末,圖書館里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我焦躁又瘋狂地刷著題。就在這時,手機屏幕亮起,是媽媽發來的燉肘子的視頻。視頻里,她把焯好的肘子小心翼翼地放進粗陶砂鍋,桂皮、八角在醬油汁中上下浮沉,肘子的油花漂在湯面上……蒸汽漸漸模糊了鏡頭。媽媽的聲音溫柔又熟悉:“等你期末考完回家啊,媽給你燉一整鍋,用你奶奶留下的老法子。”看著視頻,我的心里瞬間涌起一股暖流。獨自在外求學的孤獨與記憶中東坡肘子的美味在心中強烈碰撞,剎那間化作對家的思念,對家人的思念。那一刻,我終于明白,東坡肘子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道普通的菜肴。它是奶奶教我辨認香料時的耐心,是媽媽往行李箱塞真空包裝肘子時的絮叨,是每次推開家門就能聞到的、屬于家的獨特溫度,是那份無論走多遠都無法割舍的親情紐帶。
走出圖書館,夜風帶著濕氣撲面而來,卻吹不散我心中的溫暖。我給媽媽發消息:“媽,放假我想帶同學回家吃您做的東坡肘子,讓他們也嘗嘗蘇東坡同款的‘人間至味’。”按下發送鍵的瞬間,仿佛已經聞到了砂鍋里黃酒與肉香交織的味道,那是跨越千年的煙火氣,是無論多遠都是牽掛我的家的方向。
蘇東坡當年寫下“此心安處是吾鄉”時,或許也藏著對故鄉滋味的眷戀。那些被歲月煨進肉里的鄉愁,終究在某個異鄉的時刻,隨著記憶里的肉香,突然撞得人心頭一暖,讓我們在漂泊的歲月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故鄉的深情。
來源:史志眉山
文/圖:張利露(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