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漕運者,華夏之動脈,歷史之鴻章也。肇始于春秋,拓跡于隋煬,縱橫南北,綿延千載。其途越峻嶺而穿平野,其流納眾川以匯汪洋。通五水而連八域,貫古今以載興亡。今感運河文化之深邃,漕運歷史之悠長,遂作斯賦,以頌其光。
憶昔夫差初鑿邗溝,吳楚始通舟楫之利;隋煬廣開河渠,華夏乃成漕運之基。永濟渠延,連京冀之浩渺;江南水流暢,接吳越之柔熙。自此漕運漸興,舳艫相繼。糧粟布帛,隨波而集;商賈旅人,逐水而趨。通南北之貨殖,促中外之貿易,實乃國之命脈,民之膏脂。
《漕運賦》篆書作品欣賞(局部)
運河者,時間之巨軸也。春秋草創,雛形始具;隋唐拓展,規模漸起;有元一代,體系大成。隋雖短促,然文帝煬帝,開河之功,不可磨滅。通渠筑道,國脈得以綿延;運糧輸水,民生賴以周全。然煬帝奢糜,龍舟水殿,雖成運河之偉績,亦招亡國之禍愆。晚唐皮日休有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此語洞徹,史意昭然。
運河亦為空間之錦帶,串連名都勝邑,貫通大川名山。淮揚蘇鎮,因河而興,繁華富庶;燕趙齊魯,賴水而盛,物阜民安。揚州形勝,居江淮之要沖,自隋帝南游,筑宮建閣,漸成天下之都會。至唐時,“揚一益二”,名動寰中。張祜縱游,嘆十里長街之市井相連;張若虛賦,贊春江花月之清幽無限。崔致遠別離之際,念廣陵風月之佳;大運河畔,聚四方賢才之彥。
且夫運河,意象之淵藪也。水系奔騰,如黃河、長江、淮河、海河、汴水、泗水、濟水,浩浩湯湯;空間廣袤,若溝池、渡口、橋梁、亭驛、寺廟、隋堤,歷歷在望。瓊花綻而香盈兩岸,淮白肥而味美四方;吳粳軟熟,鱸魚鮮嫩,官柳依依,皆成運河之勝狀。張繼夜泊,烏啼霜月,勾旅人羈旅之愁;姚鼐觀橋,設喻連環,展運河山川之象。水動船移,物換星移,情思繾綣,生命流芳。
《漕運賦》篆書作品欣賞(局部)
復觀之,運河乃歷史之鏡鑒。宋金對峙,使節往來于途;樓鑰北行,哀中原之陸沉;文天祥被擄,悲家國之淪覆。康乾南巡,察河務以安邦;賈生獻賦,蒙圣恩而顯揚;蒲公佐幕,著詩篇以流芳。運河之上,史事紛繁,興廢交替,皆付于詩詞章句之間。
再者,運河為文化之淵流。仁山智水,比德于自然;“逝者如斯”,嘆時光之不返。儒家之自強精神,于運河之開鑿、治理中盡顯。練湖放閘,楊萬里詩寫工程之巧;河道治理,潘耒文贊勞者之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賢之思,龔自珍觀漕船纖夫而有感,憂民之情,溢于詩篇。此乃傳統文化之精髓,民胞物與之情懷。
至于詩詞歌賦,運河文化之瑰寶也。五七言律絕,古風詞章,體式多樣,韻味悠長。柳永、張先,詞風婉約;周邦彥輩,羈旅行役情傷。“醉倚斜橋穿柳線”,寫盡人生之惆悵;“看浪飐春燈,舟下如箭”,道破歲月之匆忙。
《漕運賦》篆書作品欣賞(局部)
嗟乎!漕運之功,澤被千古;運河之盛,炳耀千秋。集百家之妙筆,匯千載之風流。如明珠璀璨,似美玉溫潤,串成文化之鏈,飾我華夏之容。愿后人承先輩之遺志,護運河之靈秀,弘華夏之文明,續歷史之鴻猷。
今時今日,運河新貌,煥發生機。綠水清波,通途再啟。文旅繁榮,商貿云聚。憶往昔漕運之輝煌,看今朝時代之新舉。愿運河之水,滔滔不絕,滋養萬域;愿華夏之邦,蒸蒸日上,永固金甌!
噫吁嚱!漕運之魂,融于河川;運河之韻,鐫于史箋。以賦銘記,情滿心田;山河壯麗,歲月綿延!
(文/竇萬興)
藝術家簡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兼職教授:北京漕運書院院長;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市書法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竇萬興教授創作的篆書書法作品有:《中國共產黨章程》、《道德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國古典詩詞200首》、《京杭大運河古典詩詞100首》、《毛澤東詩詞60首》等;竇萬興教授創作的文學作品有《葫蘆賦》、《漕運賦》等。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