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6月1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組織實施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標志著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這是繼1998年開展神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后,時隔27年我國再度組織實施此項試驗。
12時30分,下達點火指令,夢舟載人飛船逃逸發動機成功點火,船塔組合體在固體發動機推動下騰空而起,約20秒后達到預定高度,返回艙與逃逸塔實現安全分離,降落傘順利展開。12時32分,返回艙使用氣囊緩沖方式安全著陸于試驗落區預定區域,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夢舟載人飛船未來將成為支撐空間站應用與發展、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核心載人飛行器,此次試驗成功為后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什么是飛船的逃逸系統?
逃逸系統是在火箭起飛階段發生問題的時候幫助航天員離開火箭的裝置。
目前世界各國的逃逸系統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熟悉的逃逸塔模式,另一種則是使用飛船自身的發動機與火箭分離。
當發現火箭出現異常,逃逸塔會立刻啟動發動機將飛船帶離火箭頂部以免危險。這些發動機推力極大,工作時間很短,體積很小。
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系統都采用逃逸塔結構。逃逸塔會帶著飛船和整流罩一起和火箭分離,然后拋出飛船,飛船打開降落傘,在附近著陸。
SpaceX的“龍”飛船和波音的“天際線”飛船則是直接裸露在火箭的頂部,沒有整流罩。同時,他們也將逃逸發動機安裝在飛船底部,并且采用了液體發動機。
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了整流罩的死重,液體發動機在飛船安全進入太空以后也可以提供額外的機動能力。不過,液體推進劑本身需要提前在發射前加注,和火箭推進劑是一樣的,是否能提升整體系統的安全性也是值得考量的。
世界上唯一一次使用過逃逸系統的任務
目前為止,世界上所有的載人航天任務中只有一次成功應用過逃逸系統,那就是1983年9月,蘇聯的“聯盟”飛船發射任務。在火箭爆炸之前6秒,逃逸塔及時啟動將飛行員帶離火箭,最大加速度達到了17g,事后飛船成功降落在距離火箭4公里遠的位置。
本次任務突破點
本次“夢舟”飛船的逃逸系統則是兼具兩種逃逸系統的特點,逃逸塔屬于飛船系統的一部分,飛船系統承擔逃逸抓總職能,全面負責逃逸與救生兩項任務;同時可以認為未來的發射任務中飛船及逃逸塔會直接裸露在火箭的頂部。另一方面,逃逸塔的施力方式不變,發動機也依然為固體。確保了關鍵時刻的可靠性。
文字/梁睿祺
編輯/云苓
審核/老虎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