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沒辦法拍新的《水滸傳》,因為全中國都找不夠105個像男人的男演員。”
男明星女性化并不是一個審美的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經濟問題,說白了就是姐妹們有錢了,也想消費點美男子。
最早出現這種審美變化的是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猛,很多女性也賺到了不少錢。食色,性也,人性都是相通的,男的賺了錢后會想消費女色,女性有錢了當然也想快樂快樂。于是男公關俱樂部開始興起,日本的牛郎文化迎來鼎盛時期。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生意。日本的娛樂公司也看準了這種變化,開始批量制造以木村拓哉為代表的花美男偶像,和早些年流行的高倉健這一類冷面硬漢不同,這批偶像沒有夸張的肌肉、分明的棱角,取而代之的是些許陰柔和精致的五官,他們精準地踩中了日本女性的審美變化,迅速成為國民級的男藝人。
富婆有錢了,不應該去消費荷爾蒙炸裂的肌肉猛男嗎?不應該KTV里點一排施瓦辛格這樣的翹臀嫩模或者大胸男媽媽嗎?
并非如此。老話說得好,適度健身吸引異性,過度健身吸引同性,英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女性對肌肉的熱愛遠沒男生想象的的那么狂熱,渾身腱子肉的施瓦辛格其實更符合男性的審美,很多女生甚至會覺得這有點惡心。
而且發展心理學發現,在生存條件不好的時候,人們才會崇尚更陽剛、肌肉塊更大的男性,因為猛男能打獵、安全感更足。可一旦大家生存條件變好了,過于發達的肌肉就容易讓人覺得“攻擊性太強”,所以在經濟相對富庶的時候,女性會更加喜歡像木村拓哉這樣陰柔的、溫柔的男生,并愿意為了他們哐哐砸錢。
1996年,木村拓哉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為口紅代言的男明星,短短幾十秒的廣告片,居然拉動這款口紅大賣了300萬支。
資本一看,這牛啊,原來長得好看的男明星這么能激發女性的消費欲那,那還等什么,批量制造!
往后的30年里,日本開始加速培養這樣具有中性美、陰柔美的男藝人,而美妝品牌們也越來越樂意找男藝人來代言,日本女性花錢花得更是不亦樂乎。
當年經濟和娛樂產業還比較發達的臺灣省一看,花美男這么有錢景,照葫蘆畫瓢,整。
于是,2001年,《流星花園》帶著F4就來了。這劇有多火?當時全國的女生幾乎都在為之瘋狂,每天討論這幾個白白嫩嫩的男人,男生也不模仿古惑仔了,下課手插兜靠著墻45°仰望天空,學F4裝酷,可以說它直接改變了整個中國兩岸三地的審美。
要知道,那之前的幾十年,咱們主流審美一直都是那種硬漢風,你看98版《水滸傳》里演武松、魯智深的這些演員都是黑皮國字臉,外加一身腱子肉,和俊美、男色壓根扯不上關系。那時候奶油小生可不是啥好詞,唐國強剛火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他是花瓶,搞得他一度接不到戲,87版《紅樓夢》里歐陽奮強演完賈寶玉之后都敢不承認這是他演的,怕別人覺得他是小白臉。
沒想到《流星花園》一來,“小白臉”也不是貶義詞了。到后來,一些地方電視臺擔心《流星花園》誤導青少年,干脆把它禁播了。不過禁播也擋不住F4這種白嫩纖瘦的男生形象在內地走紅,年輕人都開始接受,男生也是可以化妝打扮、精致好看的。
作家馮唐甚至說,《流星花園》最大的社會意義,就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讓中國人意識到了男色的存在,愛美是無罪的。
所以看起來是《流星花園》和F4改變了中國人的審美,其實往深想一層,是他們趕上了好時候。 2000年前后,正好是中國內地人均收入增速最猛的階段,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中國娛樂消費增加、審美也發生了改變。和當時的日本一樣,更符合女性偏好的小鮮肉們不斷被市場篩選了出來,一步步取代陽剛硬漢,成為內娛的主流。
不過當初木村拓哉、F4的花美男,雖然不像早年的硬漢,但還不至于說太女性化,在電視劇里飾演的也是傳統的男性強人,正直檢察官霸道男總什么的。為什么現在很多明星會有點“楚楚動人”甚至引發爭議呢?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韓國資本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別出心裁慘無人道的資本運作了。
韓國的偶像產業,最早也是學的日本,早年的男團HOT、神話組合,也都帶了點日本偶像內味。但到2005年,電影《王的男人》在韓上映,不僅打破了多項十幾項韓國電影票房記錄,還捧紅了一個叫李準基的男演員。不同于之前的花美男,李準基的面相完全可以用美艷、嫵媚形容了,以至于他剛出道時,就因為長得太秀氣而不受待見,連續試鏡200次都沒能獲得機會。
結果,韓國資本就被打臉了。電影上映后,李準基代言的一款飲料,銷售額直接沖到了100億韓元,他的意外走紅,讓韓國的資本們開始反思,為什么他能這么受歡迎,結果發現,他楚楚可憐外表和為了夢想屢屢受挫的經歷,激發了很多女性的母性和保護欲,很多粉絲覺得我為他花錢、購買他的代言,其實是在拯救他、支持他追求夢想,充滿了一種悲情的使命感。
李準基的走紅給韓國的娛樂公司提供了一種新視角,誰說男性一定要更強勢、更霸道,一定得保護女性?為什么不能反過來?
順著這個思路,韓國人開始批量復制這種充滿易碎感、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的偶像,讓人看了就有保護他們、拯救他們的欲望。那你想啊,這樣的偶像顯然就不能太陽剛、太硬漢,畢竟如果一個偶像又黑又壯和吳京一樣,下能徒手肉搏,上能炸空間站,你覺得他還需要你保護、支持嗎?
所以在發展易碎感愛豆的時候,韓國資本對藝人的外表、扮相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娛樂公司會定期對藝人做鏡頭測試,用鏡頭拍攝藝人的各個角度,然后讓專業人士判斷他是否要整容以及怎么整容。借助外貌調整和表情管理訓練,藝人們最終被塑造成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完美“工業產品”,再通過綜藝和演出放大他們的影響力,形成“顏值即正義”的產業鏈,鼓動粉絲們花錢變得和愛豆一樣美麗。
久而久之,很多男明星身上的男性特質也遭到進一步的削弱,比如越來越多女粉絲開始稱呼自己喜歡的男明星為姐姐、妹妹、老婆,發力“泥塑”文學,她們甚至會在網上留言,希望自己的愛豆不要把肌肉練得太夸張,有一層薄薄的肌肉,當一個白白凈凈的小男孩就挺好。
而隨著韓流在全球的盛行,這股潮流也慢慢進入了世界各地。即便是在崇尚肌肉文化的歐美,以前火的是馬龍·白蘭度、施瓦辛格,但最近20年,賈斯·汀比伯、甜茶這樣的小鮮肉越來越受捧,就算是肌肉男,受歡迎的也是像美隊這樣白白嫩嫩、看起來像鄰家男大的類型。
內娛的審美被改變得更加徹底。
2014年后,隨著以鹿晗為代表的在韓偶像先后回國,以及TFboys、楊洋等內地花美男走紅,內娛正式迎來了小鮮肉時代。現在咱們常說的流量明星、頂流這些詞,就是因為他們的出現才被創造出來的,可見這些人當時影響力有多大,基本上頭部的電視劇、綜藝、電影都想蹭蹭他們的流量,甚至當時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是專門為這批藝人量身定制的。
而他們的出現,也標注著內地開始進入顏值即正義、好看才是生產力的時代,往后新走紅的男明星,基本都和硬漢、陽剛割席了。尤其是2018年后盛行的幾檔練習生綜藝里,男愛豆濃妝艷抹、身材纖細、尖聲細語、或乖巧或嫵媚的風格更是完全成了一種標配,放進去一個彭于晏,反而會顯得非常異類。
這套“女強男弱”的套路之所以能盛行,本質上是因為它創造了一種和現實截然不同的性別敘事邏輯。
特別是在中日韓三國傳統的男強女弱、子為父尊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在現實中更容易積累對于性別問題和大男子主義的不滿,這時候資本適時講了一個平權的故事,引導女粉絲們通過花錢的方式,拯救處在弱勢地位的男性,其實也是在模擬一種性別的倒轉,讓大家體驗一下女尊男卑的掌控感。
表面上看起來,越來越多男藝人正在變得陰柔、變得更加懂女性,但私下里,很多人依然存在私生活混亂、出軌、嫖娼且不尊重女性的問題,他們并不是真的向往當一個花美男,只不過是接受了資本設定好的劇本,協助它們來誘導粉絲們掏空錢包。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審美偏好的變化正在被資本利用和異化,看似“女性化” 包裝打破了男性氣質的單一敘事,但本質上仍是資本對性別符號的工具化利用。男明星女性化只不過是“她經濟”主導下資本效率最大化的產物:通過精準投喂女性審美、復制日韓流水線、開辟低風險人設賽道,來實現最快速的變現。
而對這種將男明星的“女性化”的 包裝,師老師覺得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不是某種具體的審美形態,而在于資本是否壟斷了審美的可能性和話語權。過去的十年里,資本憑借數據霸權、媒介渠道和造星工業,將某種單一化的男性形象推向主流時,其他多元的氣質類型似乎就沒有了生長的空間,多點肌肉就要被批評,不夠精致或者細膩就要被貼上油膩爹味老登的標簽,明星能做的只有走進市場既定的模子里,變成千篇一律的工具人。
而我們,也漸漸默認了似乎明星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在資本和網絡洪流的裹挾下,忘掉了每個人都有選擇喜歡和不喜歡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