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與皇室諸王相比,皇太子是皇位未來的繼承人,地位更為尊崇。但是,皇太子又身處宮廷權力斗爭的漩渦中心,因而更受到各方面勢力的注目、利用甚至打擊。唐代的近300年歷史中,共有儲君31位,其中未能繼位的就有12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李亨之前未能繼位的皇太子共有15位,其中被廢殺的就有7位之多,幾乎占了總數的一半。
也就是說,唐代開國以來到開元時期的100余年之間,當皇子們進入東宮,享有皇儲的尊榮和地位時,他的尊嚴與生命的一半,就已經處在死神之手的籠罩下。李亨在他的大哥與二哥死去后,成為皇子中的長兄,這個身份對于他成為皇太子是有利的。但是,他同樣身不由己地卷入到具有死亡陰影的宮廷權力斗爭之中,成為朝廷權臣李林甫、后宮寵妃武惠妃和皇帝親信宦官高力士三種勢力之間的棋子。
1、李亨與李林甫第一次較量
其中武惠妃與李林甫為一方,力推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成為皇太子,而高力士為一方,則是忠王李亨的支持者。
皇太子李瑛的被廢黜及死亡,為他的三弟忠王李亨登上太子之位打開了大門。李瑛死后,空缺的皇太子之位,成為這兩派勢力爭奪的對象。
李林甫多次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但對李林甫不利的是,李瑁的生母武惠妃,雖然得到玄宗的寵愛,但恰好在李瑛被廢殺7個多月以后突然去世,雖然玄宗仍給予她死后崇高的哀榮,但時間畢竟已經逐漸沖淡了玄宗對死者的憶念,李瑁所依靠的主要支柱就此崩塌。
所以李林甫的勸說,并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玄宗在李瑛死后一年多時間里,依然在立誰為儲君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而忠王李亨不僅身為兄長,而且性格較為謹慎,得到高力士的支持。玄宗由于繼嗣者未定,經常唉聲嘆氣,甚至吃不好飯,睡不好覺,這一切都被身邊的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有一天,高力士找了個機會,故意問玄宗為何悶悶不樂。
玄宗回答說:“你是追隨我多年的老奴,難道還猜不出我的心意嗎?”力士說:“是不是因為儲君還沒有確定呀!”玄宗點點頭。高力士又說:“陛下何必如此煩勞操心呢?只要把長子立為儲君,誰敢再起覬覦之心呢!”玄宗高興地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
一個月后,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李亨終于被立為皇太子。這可以說是在17年后的馬嵬坡之變中,李亨和高力士結為政治同盟的開端。
但是,當上皇太子,僅僅是李亨一連串磨難的開始。由于當初李亨立為皇儲,遭到李林甫的反對,所以李林甫非常擔憂一日李亨登上帝位,自己將有無窮的禍患、李林甫開始不斷琢磨和尋找能夠動搖李亨太子地位的可能性,盡管由于李亨的小心謹慎,這樣的機會并不多。但在天寶五載(746)之初,李林甫對李亨發起了第一次進攻。當時與李林甫同時任相的是李適之,正與李林甫爭權。而太子妃的哥哥韋堅,在天寶初年因為轉運江南的糧食物資到關中有功,得到玄宗的賞識,本來有希望當上宰相。
但卻遭到李林甫的嫉妒,被明升暗降,剝奪實權,對李林甫恨之入骨。當時河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因擊敗吐蕃,到長安向朝廷獻捷,惟明曾為李亨之友,見李林甫專權,心里憤憤不平,在朝見皇帝時,勸玄宗罷免李林甫的官職。但這番談話被李林甫探知,于是反過來派御史中丞楊慎矜,秘密監視韋堅與皇甫惟明的行動。
正月十五的月夜,太子出游時,與韋堅悄悄相會,而韋堅又與皇甫惟明在長安城中的景龍觀里會見。這些情況卻被楊慎矜一探知,向玄宗上奏說,韋堅是皇親國戚,不應該違反禁令,與鎮守邊疆的將領私下來往。
李林甫根據楊慎矜的揭發,進一步指控說,韋堅與惟明策劃陰謀,想要把太子扶上皇位。這個指控正好觸動玄宗對太子的猜疑,玄宗大怒,下令逮捕韋堅和皇甫惟明。李林甫讓楊慎矜和聞名的酷吏王鉷與吉溫進行審訊,但玄宗此時不愿過多牽連太子,只下詔把韋堅和惟明貶斥到邊遠地區當太守。
韋堅被貶,左丞相李適之害怕李林甫的報復,自己請求解職,玄宗同意他改任太子少保的閑官。太子李亨也害怕引火燒身,請求皇帝批準與韋妃離婚,說這樣可以避免因為親屬牽連而妨礙執法。太子離婚后,韋堅被流放到嶺南的臨封縣,而李適之仍被李林甫牽連其中,貶為江西宜春郡太守、韋堅的親屬、朋友因此案被流放、貶官的達數十人之多。
半年以后,李林甫又要玄宗下詔,把韋堅、皇甫惟明等人賜死于貶所,李適之憂懼而自殺。這一次的交鋒,以李林甫完全得勢,太子黨全面潰敗而告終。
2、李林甫的“一石二鳥”之計
但是,對太子李亨的打擊并不止于此,就在天寶六載(747),李亨少年時的朋友王忠嗣,又被卷入宮廷權力斗爭之中。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是開元初年名聞西陲的一名勇將。
在開元二年(714)七月與吐蕃軍隊的戰爭中,身先士卒,不幸戰死,但由于他的勇敢,終于以吐蕃遭受嚴重打擊,唐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王海賓的英勇,得到玄宗的贊譽,讓他九歲的兒子王忠嗣繼承父親的官位,并且給予收養在忠王府的特別照顧。這時的忠王李享年僅三歲,與王忠嗣成為形影不離的玩伴。忠嗣長大成人后,繼承了父親的驍勇,但又更加剛毅果決,平日少言寡語,但言出必中,在軍事上極有韜略。
玄宗在他少年時就因其父為大將,故意與忠嗣談論軍事,忠嗣的回答往往出乎玄宗意料,玄宗大為高興地說,這個少年今后必定會成為良將。從20多歲起,忠嗣在唐王朝的西部邊境河西地區,歷任兵馬使、討擊副使等軍職,受到河西節度使杜希望的賞識,在攻克吐蕃占據的新城之役中,嶄露頭角,年僅30多歲,即升任河西節度副使之職。
開元二十八年(740),擔任河東節度使,第二年又兼任朔方節度使,開始了他一生中在唐王朝北疆的征戰。天寶初年,王忠嗣在唐的北部邊境,屢次擊敗契丹和奚族的挑戰,威名日盛,被加授御史大夫的官職。天寶五載(746),玄宗又讓王忠嗣兼任河西及隴右節度使,當時的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成為唐王朝開國以來掌握兵權最大的將領,這時的王忠嗣才年僅42歲。
但是,功名日盛的王忠嗣也引起了宰相李林甫的不安。按唐代的慣例,高級官吏兼用文臣武將,建立功勛的武將,往往被任命為宰相。李林甫恐怕王忠嗣會入朝為相,威脅自己的權位,于是開始想方設法破壞他在玄宗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正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的發生,使李林甫得以施展一石二鳥之計。
這個事件,就是吐蕃石堡城的和戰。石堡城在開元、天寶時期的唐王朝與吐蕃在青海地區的分界線赤嶺以東不遠處。赤嶺即今天青海的日月山,為湟水流域農業區與青海湖牧業區的天然分界。誰控制了這一天然險阻,就可以控制青海地區,因此赤嶺成為唐蕃雙方全力爭奪的對象。
唐王朝在開元十七年(729)在赤齡東麓的石城山建立石堡城,以扼守這一戰略要地。但開元二十九年(741)為吐蕃奪占。玄宗要王忠嗣重新攻取石堡城,詢問忠嗣攻取的方略。但持重而不好戰的忠嗣上言說:“石堡城地勢險固,吐蕃人知道它的重要,所以以全國之力守御。現在即使唐軍屯兵其下,要攻占也要付出傷心二數萬人的代價。臣恐怕所得不如所失,不如厲兵秣馬,等待有機可乘時,再一鼓作氣攻取它。”
玄宗聽了很不高興。這時,另一位欲立戰功的將軍董延光上書玄宗,請求自率兵馬進攻石堡城,玄宗于是讓董延光為主將攻打石堡,而命王忠嗣派出軍隊作他的輔佐。忠嗣不得已接受了詔令,但沒有完全依照董延光的要求支援軍隊和物資,董延光因此對忠嗣非常怨恨,最終無功而返。延光返回長安,向玄宗奏報說,石堡城之所以未能攻克,是由于王忠嗣暗中阻撓。玄宗因此大怒。
李林甫見忠嗣失寵,機會來到,指使忠嗣管轄下的前河東朔州刺史魏林向皇帝告發說:
“王忠嗣曾私下多次說過,我自幼年時就在宮中養育成人,與忠王李亨是互相信賴敬愛的少年朋友,只要機會到來,我準備率領麾下的軍隊,尊奉太子登上皇位。”
玄宗大怒,馬上征召忠嗣入朝并逮捕入獄,命令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三司聯合審訊,李亨的太子地位再次受到極大的威脅。
三司審訊王忠嗣的結果,是認為忠嗣應當判死罪。李林甫也屢次向玄宗說,太子與忠嗣合謀,想覬覦皇位。忠嗣的處境十分危險。他的部將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這時被玄宗征召入朝,面見玄宗時,哥舒翰竭力訴說忠嗣的冤屈,并且求以自己的官爵贖取忠嗣的判罪。玄宗不答理他的請求,哥舒翰就一邊叩頭,一邊追隨玄宗,眼淚滾滾而下。
玄宗受到感動,終于說:“我的兒子居于深宮之中,怎么能夠與外人策劃陰謀呢?”最后讓三司僅以阻撓軍事行動的罪名定罪,把王忠嗣貶官為漢陽郡太守。忠嗣固然免于一死,皇太子李亨也又逃脫了一次滅頂之災的打擊。
3、父子之間的薄情寡義
不過,李林甫并未因此而放棄陷害太子李亨的謀劃。他任用楊國忠、吉溫等人為御史,只要朝野中有涉及東宮的人和事,都讓他們盡力偵察彈劾,并進行審訊。僅僅在天寶時期的六七年之中,被牽連遭到貶官、流放甚至族誅的官吏就達數百家之多。太子李亨經常處于窘迫的境地,幸虧太子黨宦官高力士和玄宗的女婿翰林學士張垍,經常在玄宗面前化解,李亨才得以安然無恙。
王忠嗣被李林甫誣陷的天寶六載(747),李亨還只是36歲的中年人,頭發居然就已經斑白如霜,宮中既少使女,連樂器都不敢動用,以避免落下喜好聲色的謗辭,這與諸者王宮中日以繼夜的笙歌艷舞,形成何等鮮明的對照。
而李亨與李隆基的父子感情交流,也少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李隆基與楊玉環在宮中縱情享受愛情與藝術樂趣的同時,居然連自已兒子的生活窘境都不知道。在李亨看來,李林甫的迫害與自已心靈與生活的壓抑和窘迫,最終都是由父親的冷酷所造成的,父親的心中只有楊玉環一人,根本就無視自己這個兒子的存在,甚至默許朝中權臣不斷對自已進行迫害。
李亨心中不斷增長著對父親和楊玉環,以及其他企圖危害自己的權臣的仇恨,但由于自己的哥哥在宮廷斗爭中被權臣陷害,為毫無父子之情的父親處死的前車之鑒,這樣的仇恨只能深藏在心底,但卻日益膨脹,終有一天會以血腥的方式爆發。就這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御史楊國忠、宦官高力士以及太子李亨,都卷入了宮廷權力斗爭的漩渦,在這個漩渦之上的,是天子李隆基,一手操縱著上面這批人的命運。
他以為選幾個女子作為禮物送入太子宮中,就可以彌補自己的過失,收買兒子的心,是大錯而特錯了。
歷史很快就會證明是與玄宗開了一個惡毒的玩笑,結果是他自己的命運反而掌握在這些人的手中。
除了高力士以外,另個與唐玄宗和楊玉環命運息息相關的宦官,是太子身邊的李輔國。這是一個當時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李輔國本是宮內高力士手下管理馬廄的小宦官,天寶初年,戶部郎中王鉷兼領內廄使時,發現李輔國的管理才能,把他推薦給太子李亨,由此,40多歲的李輔國的命運出現了轉折,他做事謹密,得到李亨的信任,成為太子倚重的左右手。
但因他微賤的出身,即使受到太子的重用,但仍然受到旁人的鄙視,特別是他的舊主高力士,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這種侮辱與仇恨,李輔國都隱忍不發,而是默默記在心里,表面上吃齋念佛,只要是閑暇的時候,他的手里都捻著一串佛珠,讓人感到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但歷史同樣很快證明,玄宗今后的命運,竟然是被李輔國玩弄在股掌之中。就這樣,高力士與李輔國這兩個對玄宗和楊玉環命運影響最大的宦官,在天寶時期的宮廷政治舞臺上,已經開始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正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