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多,吃飯大事馬虎不得,2023年糧食減產讓人揪心。極端天氣搗亂糧食生產,大家心里都發(fā)慌,糧食安全是國家命根子。全國70多萬平方公里沙漠還在擴張,西北不少地方種啥都難,咋辦?
有人琢磨把沙漠變糧田,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可中國人就敢挑戰(zhàn)。
2022年,新疆麥蓋提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開始試種小麥。
那地方三面環(huán)沙,雨水少蒸發(fā)大,還是鹽堿地,種糧食難如登天。
專家先扎草方格固沙,再往沙土里摻牛羊糞、腐殖酸和保水劑。選的“新冬20”小麥耐旱抗鹽堿,就像沙漠里的“硬漢子”。
土地平整到落差不超5厘米,種子撒下去,大家都捏著一把汗。幾個月后,麥苗從沙子里鉆出來,2024年6月竟畝產294公斤優(yōu)質麥。
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更厲害,種出了畝產500公斤的水稻,簡直神奇。水稻是“水老虎”,沙漠缺水,專家鋪防滲膜、用滴灌,精準供水。
沙土里混有機肥和保水劑,改良出“沃土”,選的“蒙稻1號”很耐旱。2023年秋天,金黃稻穗壓彎稈,沙漠水稻豐收,比不少良田產量高。沙漠種糧能成,靠的是技術創(chuàng)新和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不是靠運氣。
先穩(wěn)住沙子,草方格用稻草扎成,簡單實用,擋住風沙護種子。
解決水難題,滴灌技術省水高效,麥蓋提每畝用水比傳統少60%。
改良土壤是關鍵,牛羊糞等讓沙土變肥,有機質漲了,鹽堿度降了。選對種子很重要,科研人員無數次實驗,才育出這些沙漠“戰(zhàn)斗品種”。
專家們頂著風沙曬太陽,吃盡苦頭,一步步試出這些硬技術,不容易。沙漠種糧意義大,糧食安全多了保險,還為全球治沙提供新路子。麥蓋提7000畝小麥產2000多噸,夠幾萬人吃一年,作用真不小。
庫布齊試驗田周邊野草瘋長,沙塵暴少了,生態(tài)慢慢在恢復。埃塞俄比亞、沙特等國派人來學,全球饑餓問題或能有新轉機。當地人也富起來了,新技術帶來高收入,年輕人愿意留家鄉(xiāng)干了。
我個人覺得,這不僅是農業(yè)勝利,更是人類與自然斗智斗勇的典范。農民的傳統經驗值得肯定,看云識天氣、草木灰防潮,都是智慧結晶。
但也要結合科學,像草方格加滴灌,傳統加科技,效果才更好。未來技術成熟,沙漠種糧規(guī)模會更大,說不定咱能吃到沙漠產的糧。現在該干啥?
關注當地農業(yè)部門技術指導,學習這些治沙種糧好法子。有條件的老鄉(xiāng),可試試改良沙地小面積試驗,積累經驗別錯過。
記住,沙漠變糧田不是夢,敢想敢干加技術,荒地也能產黃金。關注網易號,獲取更多治沙種糧實用技術,一起守護糧食安全。
只要肯下功夫搞技術,再難的地也能長出希望,中國人就是有這股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