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京孩子,老天厚愛。
人口老齡化在北京基本得到了解決,因為這里遍地都是孩子。
只不過馬頔一句“北京孩子,爺們要臉”時隔幾年再次翻紅后,還是讓人犯了糊涂:
你們北京人兒,怎么聽上去又老又小的?
在全國其他地方,我們可能很難看到這樣的爺孩二象性。
這些年大家或許已經對“京爺”這個稱呼見怪不怪了;
雖然“京爺”聽上去不像“滬爺”那么紙醉金迷,但讓人聯想到的怎么也得是大院和紅旗。
在馬頔之前,“北京孩子”留給大家的最初印象,大概就是早年互聯網上流傳的“沒打過大張偉就不是北京孩子”。
起初大家都以為“北京孩子”這四個字只是個別人的口癖,后來發現是大部分北京人的慣用語。
一條討論「為啥北京街頭沒人打遮陽傘」的帖子底下,就有無數個自稱北京孩子的北京孩子趕來答疑。
咱們這些外地人對北京孩子的統一認知還停留在說話吞音;
打招呼問“吃了嗎您”;以及開口就蹦AUV仨字母。
這印象說錯倒也沒什么大錯,但還是有點單薄了。
那真正的北京孩子到底啥樣呢?
有人從馬頔的面部表情分析得出:
北京孩子說話愛癟嘴,有一種嘴角向下的美,就像安河橋下清澈的水。
你甚至可以在初代美少年鹿晗的臉上看到這種肌肉走向;
更別說互聯網最出名的北京孩子劉星了。
肯定會有朋友指出這種小表情并不能代表什么。
畢竟“北京孩子”這個稱呼,是要經過嚴格的血統認證的。
哪怕你在北京出生北京長大,你都不能算是絕對意義上的北京孩子。
你要問這兩者區別在哪,可能會有北京孩子含蓄地告訴你,家風不同。
咱也不知道北京土著的家風具體是啥樣的。
只知道一個北京孩子,生來就不會太較真兒。
比如馬頔,被無數明星、網友貼臉玩梗,人家還是笑嘻嘻的。
他說問題不大,大家圖個樂兒就行。
還有人說,北京孩子踏實,不懸浮,一輩子從來了到走了就那些愛好。
他們誓死守護面食和麥當勞,出門更愛坐公交;
不愛去三里屯人擠人,看不膩的是“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
北京孩子話密,啥話都能往外說。
說完了自己家的事,還能聊點兒隔壁鄰居的。
朝陽群眾屢屢立功,情報都是從哪兒來的?答案顯而易見。
北京孩子甚至有自己的走路姿勢,他們管這種懶懶散散的狀態叫“散黃兒”。
有時候走著走著還背起了手。
東北人在外靠口音認親,北京人一看走路姿勢就能共鳴上。
雖然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識別標準,但有時候也會誤傷“同孩”。
有北京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稱自己愛逛故宮,結果當場被其他北京人褫奪了“北京孩子”封號。
理由是沒見過哪個北京孩子閑的沒事總去逛故宮的。
還有網友自證,身為北京孩子這輩子只去過三次故宮。
咱也不知道是不是110開頭的身份證進故宮進多了會消磁。
除了不去故宮,還有人提出北京孩子打死不會用“啥”、“咋”這種口語表達。
又有網友看不下去了,表示現實中明明有一部分賽級純血北京人也是會用的。
不管他們誰的說法更權威,我認為都不是問題;
畢竟現在不說“啥”、“咋”,你還可以說“如何呢”、“又能怎”。
當然了,以上這些都只能算是玩梗。
真正的北京孩子啥樣,誰也無法定義。
看過完整視頻的都知道,馬頔當初說出“北京孩子,爺們要臉”這話時,是帶著點苦悶的;
他不甘心自己真正得意的歌曲沒火,而花了三天寫的《南山南》卻成了代表作。
而“北京孩子”這口冷飯之所以能在網友們的嘴里又炒熱了,或許并不是出于惡意;
是源于一場從上世紀末就開始做的夢。
據北京網友說,“北京孩子”這稱呼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只要父母健在,人人都可以自稱“北京孩子”。
當北京孩子處于真正意義上的孩子時期,只要能說好一口標準的北京話,就會被長輩們連環夸夸。
就算年過四十,生活里唯一還能唱響的只有中年人的悲歌,還是會被長輩們親切地叫一聲“孩子”。
代入一下好像確實有點兒療愈作用。
還有網友說,單位的北京大哥眼看著就到五十了,家里的老母親還惦記著專門給他做醬牛肉當零嘴。
可以看出來,“北京孩子”不光是一種幸福的具象化,也是一種強烈的歸屬地文化。
后者大概是因為新移民帶來了五湖四海的文化洪水,稀釋了一部分老北京文化。
北京人雖然沒有離開北京,還是不可避免地生出了鄉愁。
所以有北京土著表示不解,為什么外省的網友對“北京孩子”這四個字反應這么大,竟然能玩梗玩成現象級。
我覺得吧,大概是因為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人類的戶籍也不盡相同。
就像山河四省的網友會自嘲:
“自報家門的時候,有一種被查銀行卡余額的窘迫?!?/p>
網友對“北京孩子”這四個字如此“敏感”,大概是因為很多北京孩子的人生,是大多數人都眼饞的劇本。
大學才走出縣城的人,怎么會不羨慕北京孩子早早就去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當你終于在成年后來到課本上的那個坐標,一定會忍不住回顧自己的NPC人生:
“小明去少年宮花了30分鐘,而我用了26年”。
這幾年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話題:
2025年了,我還是沒趕上2004年《家有兒女》里劉梅一家的生活水平。
在類似的帖子底下,至今還有人在問,高樂高到底什么味兒?哈根達斯到底有多貴?
那是21年前,你家里還沒裝上電腦,暫且被信息時代攔在門外,對生活的想象完全來自于固定的幾個電視頻道;
對身邊的世界有了一點似是而非的觀察,卻生成不了任何結論;
在作文里寫“媽媽把一塊錢掰成兩塊花”,還會被老師劃上波浪線。
那時候的生活很無聊,無聊到有點殘忍。
21年后,當你反應過來劇里三個孩子自己偷偷下館子點的是三文魚、基圍蝦、大閘蟹的時候;
才明白了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真的不一樣。
網友羨慕的不只是北京孩子享有的資源和條件,還有原生家庭的支持與愛。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相信,有些東西出生的時候不能擁有,那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擁有了。
只不過大家在橫向對比自己和北京孩子的人生時,并不是真的抱著“恨人有”的心態;
而是替自己悲哀,怎么連普通人的生活都夠不著,一開局便是地獄。
或許正是因為“北京孩子”就像全國小孩的一場少年宮夢;
每年還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來到這里選擇成為北漂。
人們始終暗暗期待:
命運是座環流島,不管哪里的孩子,都有光明的未來。
作者 / 左 拉
編輯 / 奇 妙
設計 / JANE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
后臺回復“加群”,進入讀者粉絲群
下輩子投胎
第一志愿
XX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