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東京謝社長
對話嘉賓:江勇,博士后、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
對話背景: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最近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AI企業、投資人、科研工作者赴日考察調研AI產業,希望探索出一條中國AI產業與日本產業的合作新路。
日本作為在地理和文化上都靠近中國的發達國家市場,最近受到了中國AI產業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中國AI企業把日本市場作為出海目標。
目前,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的情況,是多層次的。既有已經成功開拓市場,獲得了超千萬用戶的AI企業,也有剛開始啟動調研,處于摸黑探路階段的AI企業。
當然,無論處于哪種出海日本狀態的中國AI企業,在進一步深化開拓日本市場方面,都會面臨較多的困惑和挑戰。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有哪些較好的策略?中國AI產業有哪些出海日本成功案例?中國AI人才如何把握日本AI機遇?中國AI產業如何在數據安全方面獲得日本市場信任?這些問題急需高屋建瓴的AI專家的智力支持。
為此,東京謝社長團隊對話中國人工智能專家江勇博士,江勇博士現任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產研服務中國AI企業新出海:分享復盤中國產業出海日本的經驗,分析思考日本AI產業發展判斷,共議探討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之道與策略建議。
因本次采訪內容較多,分兩次發布,昨天已經發布的采訪內容是“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的機遇和挑戰篇”,本次發布的采訪內容是“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的策略與建議篇”。
采訪內容約5000字,閱讀時間約15分鐘
中國AI產業出海日本策略:方案分解,模塊介入
東京謝社長:日本市場一直以保守、穩健著稱,而且日本的市場格局比較壟斷,日本企業之間抱團現象存在,所以新進入者、尤其是外國企業,想要融進去確實有難度。那在您看來,中國企業初期要怎么做,才能比較好地融入日本這個市場環境呢?
江勇博士:這個問題比較現實,而且不僅僅是日本,其實進入歐美等成熟市場也會遇到類似情況。因為你面對的是已經成型、有產業格局的市場,因此,用好策略、事半功倍。
具體到日本,其社會保守、大手企業格局由來已久,所以我建議中國企業在進入日本過程中,要有長期主義思想準備,要有“耐心耕耘”的“平常心態”開展公司業務。
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有理念上的轉變。比如,中國企業需要理解日本社會的“保守”、“大手企業”的產業格局,轉變經營理念,調整適合在日開展業務的理念,并尋找合適業務機會。
具體策略方面,總體來說,就是從細分領域布局,用AI小模塊技術切入市場。即使你拿出一個完整、優秀的解決方案,對方也未必愿意完全接受。因為這會觸碰到他們原有的技術結構和業務鏈,他們得重新評估這個方案對他們現有體系有無沖擊,會不會帶來業務發展的負面影響。
所以我建議,第一個策略,方案分解,模塊介入、細分切口。比如說把AI的能力做成一個個模塊,嵌入他們現在已有的系統中:“我這個模塊可以幫你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我這段算法可以提升你產線質檢效率與效果”——如此更容易被接受。
第二個策略,本地化合作,即和當地公司建立業務合作或合資公司。因為本地企業對日本市場的“風土人情”、商業規則、習慣做法都比我們熟悉。所以建議:我們出技術,對方出市場,共同出方案,分工做業務。
第三個策略,共研合作,即與日本相關公司聯合開展前瞻業務或產業化落地的合作。合作過程中,彼此會切實了解需求,體會業務風格,磨合合作要領,有助于后續產業化合作更加流暢默契,實現共進共贏。
第四個策略是:避開風口產業,切入細分市場。去找一些利基市場、邊緣細分賽道。不要蜂擁擠到那些“大家都盯著”的行業,比如自動駕駛、機器人、電商平臺這些競爭特別激烈的領域。你可以退一步,去關注一些交叉領域、小眾領域,哪怕是邊緣的業務。因為在“長期主義”下,哪怕是冷門市場,也能鍛煉你的技術、團隊、客戶資源,還能跟當地產業對接上關系。
東京謝社長:您剛剛提到和本土企業合資是個好方法。我們也觀察到,日本的IT銷售渠道確實是掌握在像富士通、日立、NEC這種大手公司手里。那中國AI企業要跟日本IT大手公司建立合作,有沒有什么好方法?
江勇博士:這個就回到我剛才說的第一條。關鍵在于“能力模塊化”:服務聚焦在某一垂類領域。比如:人臉識別、視覺質檢、算法優化、數據分析——這些領域你做得成熟,效率高、成本低、方案成熟,那你就有可能去替代他們原有供應商的一部分功能。也就是說你不是整個方案壓進去,而是說:“我這塊做得比你們強,不干擾你原來的架構,還能省錢。”這就是與大手企業合作的較為可行且有效果的好方式。
第二,可以先與海外的日本企業合作開始。比如與在中國的日資公司開展業務合作,通過與這些在公司的合作,建立業務關系、歷練產品、建立信任(認可),然后被推薦到日本總部。
第三種方式是學術及泛學術合作。可以在國際專業學會組織、國際專業學術會議活動、國際性專業論壇中,尋求與日本企業的接觸。學術及泛學術活動的交流,更容易獲得共識與合作機會。
東京謝社長:您剛才說到中國AI企業可以切入日本冷門的利基市場,那您有沒有觀察到日本有哪些具體領域是比較適合中國企業去“冷門”切入的?
江勇博士:我先講一些中國企業在日本做得不錯的例子吧。這些案例倒也未必是“邊緣”和“冷門”的,而是都采取了一種用能力模塊來切入日本市場的策略。
比如,商湯和軟銀合作,主要是在智慧城市和人臉識別方面,它沒有去主導項目,而是提供了自己擅長的模塊。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在漢語上優勢明顯,幫助部分日本企業解決翻譯精度等問題。云從科技和日本銀行合作遠程開戶,ATM認證做得好,用的也是“能力模塊介入”方式。這些例子都說明:不是靠大而全,而是靠專業模塊、靠細分優勢。
另外,哪怕是看上去“熱門”的產業,里面也有一些“冷門細分項”,比如養老產品、醫療體檢服務中的智能模塊。這些領域有部分別人可能不重視的業務,但中國AI企業可以介入進去。
中國AI產業利用中日兩國資源支持機制的建議
東京謝社長:江博士,接下來還想問一些關于支持機制和資源對接方面的問題。首先想請問,您所在的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在未來中國AI企業出海日本的潮流中,會提供哪些橋梁性的服務?會有哪些支持中國AI企業出海日本的措施?
江勇博士: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是市級學會,成立已經很多年了。只是最近幾年,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出圈,才把學會推到風口上。學會一直以來的定位——就是做學術交流、技術交流、成果轉化,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專家、服務人才。
在中國AI企業“出海”、包括出海日本歷史背景下,學會能發揮的價值有三方面,概括來說就是:推人才、推技術、推企業。
在服務國際化交流方面,學會是個好平臺。因為我們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民間機構,代表的是行業。
而且學會的部分會員本身就有海外工作經歷——有的在海外高校,有的在跨國企業。所以我們一直都有和海外人才、企業保持聯系的通道。
這些方面,都構成了學會可以支持中國企業“新出海”的優勢:更行業、更民間,更適合去做各層面技術對接這樣的交流工作。
東京謝社長:中國企業在出海日本的過程中,您觀察到他們可能會從國內——比如說官方或者社會各界——得到哪些支持措施?
江勇博士:我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一直在大力倡導“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等國家級戰略,從政策層面來說,一直是鼓勵中國企業出海的。當然,最近人工智能這個話題比較突出,所以AI企業被單獨提出來強調。
其實,不光是AI,其他各個領域的企業,也都在積極出海。所以,我國政府層面一直都在持續支持有能力、有產品、有品牌的成熟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我們看到很多企業所在的園區,也在鼓勵企業“抱團出海”,有些園區還會組織各種活動,去推動上下游產業鏈或者互補型產品的企業攜手組團出海。
與此同時,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留學生走出去,也有很多在海外工作的華人、以及外籍高端AI人才回流國內。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資訊和人才通道——這對企業出海是很好的資源支持。
此外,包括一些海外并購、海外上市,也是企業“出海”的一種方式。
東京謝社長:您觀察到的,在日本這邊,日本政府、日本產業界還有學界,他們對中國企業出海,有哪些支持性的措施?
江勇博士:實際上,近年來日本包括東京、大阪等幾個重點城市都在通過“經營管理簽證”(經營簽)政策招商引資落地日本,從鼓勵舉措可見:日本政府,包括相關各地政府,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有技術含量的科技公司落地日本,持積極鼓勵態度。
不管是在政策支持、資金補貼,還是人才引進方面,日本都有一些明確規定。大家可以到相關政府網站或咨詢相關經紀業務公司,獲取所關注的最新政策條款。
據我所知,在中國,比如上海、還有一些其他城市,也有日本駐華的招商機構,他們在積極吸引中國企業去日本。
另外,日本自身也在鼓勵本國企業出海。如上海臨港等地在打造面向日資企業的產業園區。這就是全球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引進來”,另一方面是“走出去”。
其中,像人工智能這樣的高科技標簽,是比較受關注、被期待的。日本政府希望更多企業從事有科技含量、在各領域能帶來科創價值的領先業務。
東京謝社長:最后一個問題是為在日華人提的。我們觀察到,目前日本大約有100萬華人,其中大概有4萬左右是IT從業者,很多華人創立了自己的IT公司,也有不少華人從業者在日本IT企業和華人IT企業中就職。在中國AI企業出海日本的浪潮中,在日的這些IT或AI華人從業者,能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又能把握哪些機會?
江勇博士:這是一個非有意思的話題。我們平時談“出海”,更多是指中國大陸的企業從境內走向海外。已經長期在海外工作、生活,甚至已經在當地創辦企業的華人群體,也是中國企業出海中重要的“支撐力量”或“合作伙伴”。
這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無論是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還是企業運作方式、商業習慣,都有更深的理解和適應能力。所以他們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出海企業的合作方。
我認為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
第一,從企業層面,在日華人所創立的企業,可以與中國出海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比如,剛才提到的那種模式——“1+1”,即“境內企業+在日華人企業”,甚至再加上日本本地企業,可以三方合作,共同開拓日本市場。條件成熟也可以合作合資設立新公司一起開展AI或IT相關業務。
第二,從個體從業者層面,很多在日的IT或AI人才,也可以加入中國企業在海外新設的公司。不管是主動尋求機會,還是希望調換個人發展環境,這些高端人才都是中國出海企業的首要考慮的依托群體。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合規性問題。比如跳槽、合作時的競業條款、知識產權保護等等,都需要嚴格遵守所在國的法律。
第三,還有一類很重要的高端人才——在高校或研究機構從事科研工作的大量留日的碩士、博士、博士后。這些人本身就是所在專業領域的專家。如果能建立合作關系,甚至邀請他們擔任企業的首席科學家、研究顧問等職務,對中國AI企業的技術發展是有價值的。當然,這里同樣需要注意合作的合規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