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芯片,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看數字:2納米比3納米強,3納米又碾壓5納米,好像數字越小越金貴。
可這規矩早就變味了——現在的芯片制程,早不是過去那個實打實的物理尺寸,倒像是廠商們玩的文字游戲。
早些年芯片制程確實講究"所見即所得"。比如28納米就是實打實的工藝節點,物理尺寸擺在那。
可到了10納米以后,這數字就成了"僅供參考"。就說現在吹得最兇的3納米吧,芯片里壓根找不到哪個關鍵參數能對應上這個數。廠商們貼這個標簽,純粹是為了告訴市場"我技術牛",跟實際性能早就脫鉤了。
更要命的是,芯片性能提升現在跟擠牙膏似的。以前每代制程升級,性能能蹦著高往上躥,現在呢?從10納米到7納米,性能差距肉眼都難分辨。更扎心的是,大部分設備根本不需要這么極致的性能。現在手機芯片算力早過剩了,華為最新麒麟芯片用的工藝不算最頂尖,可實際體驗照樣流暢,這就說明問題——夠用就行,何必追著數字跑?
先說最實在的,等效7納米工藝咱們已經玩轉了,市面上90%的芯片需求都能滿足。手機、汽車、家電這些日常用的,壓根不需要動輒3納米、2納米的尖端貨。
真遇到非要頂尖性能的場景,咱們也有招。芯片疊加、集群等技術,就算用成熟工藝,性能也能追平單顆頂尖芯片。
更絕的是現在AI領域的新玩法。以前大家比拼單顆芯片算力,現在直接上集群方案。一顆芯片算力不夠?那就100顆、1萬顆組團上陣。英偉達的AI芯片再強,也架不住咱們用"芯海戰術"堆出同等算力。任正非前陣子放話"芯片問題不用愁",底氣就來自這兒——制程數字早就不是唯一解了。
說到底,美國現在卡脖子就像用塑料繩捆鋼筋,看著使勁了,實際根本使不上勁。咱們該有的制程技術已經有了,缺的那點高端貨也能用其他辦法補上。芯片產業早就不再是單純比拼數字的游戲,當別人還在執著于3納米、2納米的虛名時,中國已經用實際方案告訴世界:真正的突破,從來不是跟著別人的規則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