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輕型坦克M24“霞飛”,是為了應對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在戰(zhàn)場上暴露出諸多不足而研發(fā)的一款新型裝備。戰(zhàn)斗權重:街機3.3,歷史/全真3.7;在更新1.45“鋼鐵將軍”中引入。
1943年3月,美國通用汽車凱迪拉克汽車分公司開始研制M24輕型坦克。同年10月15日,首輛T24樣車交付給軍械處至亞伯丁測試場測評。測試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如反沖系統和部分汽車部件存在缺陷,但總體表現良好。在改進問題后,到1944年3月開始量產,并在次月試生產24輛后被正式命名為M24“霞飛”輕型坦克。它在兩處工廠量產,4月開始在凱迪拉克,7月開始在Massey-Harris,到1945年8月停產前,共生產了4731輛(一說4070輛)。
1944年11月,第一批34輛M24抵達歐洲,編入美軍第二騎兵大隊,分配到第二騎兵偵察營以及第42騎兵偵察營的F連,參加了突出部戰(zhàn)役,部分車輛還轉隸到美國第一軍的740坦克營。不過,當時大部分裝甲單位在德國投降前未接收M24,仍使用M5坦克作戰(zhàn)。此外,M24參加了萊茵河戰(zhàn)役等,其整體性能是二戰(zhàn)時期輕型坦克中較好的,憑借良好的整體設計,在輕型坦克生產斷層、競爭對手減少的情況下,展現出一定優(yōu)勢;其越野性能和可靠度受到裝甲單位贊揚,75毫米炮強化了火力,使偵察部隊面對德軍坦克時有了還手之力。
二戰(zhàn)結束后,M24作為剩余物資出口到多個國家,包括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在20世紀50年代,它以軍援物資的形式大量提供給美國友邦,并應用在區(qū)域沖突中。例如在朝鮮戰(zhàn)爭中,美軍從日本調運M24坦克到韓國作戰(zhàn),用來對付朝鮮的T-34-85坦克,但M24的短管炮很難對其對手造成傷害,且其裝甲薄弱,面對敵方坦克和反坦克炮生存性差。此外,在越戰(zhàn)、1971年印巴戰(zhàn)爭等沖突中也有M24的身影。
隨著武器的更新換代,美軍中的M24在50年代逐漸被M41輕型坦克取代。不過,一些國家對M24進行了改進,如挪威在1974至1975年對其升級,改良后的型號為NM-116,在挪威軍服役到1993年。而至今,仍有部分未經改裝的M24幸存,除了在美國各地的博物館中的較多數量外,在中國、加拿大、希臘、荷蘭、丹麥等國也有著不同的收藏數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