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轉知識產(chǎn)權媒體IP Fray報道,中國通信廠商大唐移動已在德國法院對小米發(fā)起三項專利訴訟。此次訴訟涉及的三項專利均為LTE/4G技術,分別是EP2237607(實施單元切換的方法和設備)、EP3713313(上行鏈路功率控制方法和移動通信終端)、EP2315369(自適應調制和編碼的方法和設備)。這三項技術對4G技術至關重要,也是5G技術的基礎。
大唐移動是中信科移動的全資子公司,中信科移動的第一大股東是央企中國信科。2024年,大唐移動曾就EP2237607專利的侵權問題在德國向韓國三星電子提起訴訟并最終勝訴。慕尼黑地方法院裁定,三星電子在德國銷售的移動設備侵犯了大唐集團的德國專利,要求三星電子對自 2021年8月21日起在德國銷售的所有涉及該技術的智能手機型號進行賠償。
不懂通信圈的人總愛拿勝訴、敗訴評價這些專利官司。其實,在通信圈,專利訴訟就是一個權力的主張,是為了在專利談判中占據(jù)更主動的地位。曾經(jīng)蘋果和三星在全球發(fā)起專利訴訟,官司打了數(shù)年,最終雙方和解。三星和華為也類似。
與其他行業(yè)相比,為什么通信圈的專利官司更難打呢?一是因為通信圈技術密集,外人看只是3G、4G、5G,背后都是海量的專利支持,這些專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通信圈產(chǎn)業(yè)鏈高度細分,在提供服務時,上下游是合作關系,但在利益劃分時,兩家公司又位于產(chǎn)業(yè)鏈上下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各家對對手專利的依賴程度不同。例如,華為和高通,分出產(chǎn)業(yè)鏈不同環(huán)節(jié),談判就很難。
在兩方實在談不攏時,就可能用法律武器伸張自己的權益,但最終的目的,還是達成專利共享協(xié)議。多次出現(xiàn)兩個公司在全球打了數(shù)年官司,然后,又突然間雙方又直接達成了專利共享協(xié)議。
與專利利益沖突相比,我們更該關注一下另一個現(xiàn)象:小米和大唐移動都是中國公司,為什么要去歐洲起訴?類似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例如,去年末,聯(lián)想起訴中興通訊,也選擇了歐洲的英國。為什么它們沒有在國內起訴?我們不是有一句老話,“家丑不可外揚”。
再@看看國際巨頭之間的專利官司,雖然中國是它們的最大市場之一,但很少在我國起訴。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