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文物是文明的印記,是民族的根脈。6月18日,隨著《山西省文物保護條例》的深入解讀,一場關于文物保護與利用的法治革命在山西悄然拉開序幕。這不僅是對黨中央及山西省委決策部署的積極響應,更是對新時代文化強省建設的有力推動。
面對現行文物保護實施辦法與上位法脫節、與省情實際不符的現狀,山西省以問題為導向,以法治為引領,廢舊立新,制定了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條例》。八章六十二條的詳盡規定,如同一條堅實的法治護城河,將不可移動文物、考古發掘、館藏文物等各個領域納入法治軌道。
《條例》的首要任務是落實中央精神,強化文物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于振龍強調,該條例從深化工作協調機制、夯實監督責任、落實系統性保護三方面發力。于振龍在解讀時表示,“既要抓好國省保、古建筑等點狀保護,又要抓好長城、古道等線性遺產,還要統籌國家文化公園等片區保護。”
其次,《條例》的頒布,不僅是對政府部門的約束,更是對全社會的動員。山西率先實施的“文明守望工程”升級版,通過科學評估、考核獎懲等手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多主體、多方式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局面。這不僅解決了文物保護資金不足、人力短缺的難題,更激發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熱愛與保護意識,讓文物保護成為全民行動。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山西省文物局緊跟時代步伐,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構建全鏈條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從數字化保護到展示利用,從科技創新平臺到成果轉化,科技的力量正為文物保護注入新活力。這不僅提升了文物保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更為文物的研究與利用開辟了新的路徑。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白雪冰同志表示,全省已形成26個省級文物科研基地、3PB文物數字資源庫的“硬實力”,云岡石窟“云端展覽”、永樂宮壁畫數字修復等成果,讓千年文物以科技為翼飛入現代生活。這種“技術賦能+文化傳播”的雙輪驅動,正是文物活態傳承的山西智慧。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工作的生命線。《條例》的頒布進一步強化了文物安全監管責任,構建了“線上+線下”的安全監管體系。國、省保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的建成,以及專業化、常態化文物安全巡查隊伍的組建,為全省國、省保單位提供了全天候、可視化的安全保障。同時,文物平安工程的穩步推進,更是為文物保護單位筑起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從應縣木塔的千年風鈴到云岡石窟的飛天衣袂,山西以立法為筆、以科技為墨、以民心為紙,正在繪制新時代文物保護的壯闊畫卷。這部《條例》的施行,是向全社會發出的文明邀約——當制度的剛性、科技的韌性與民眾的熱情共振,山西文化根脈必將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責編 張麗 孫瑤 助編 劉靜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