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以色列,我腦子里全是中東的刻板印象:黃沙、清真寺、禱告聲、駱駝。結果剛下飛機,就聽見一句中文:“你這相機不錯啊,是來拍科技創業的吧?”
回頭一看,是個中國留學生,手里拿著翻譯器,邊調試邊說:“別光拍老街了,科技園才是真·硬核。”
我當時心里一咯噔。
不是說這是個戰火邊緣的國家嗎?怎么感覺像進了硅谷分部?
特拉維夫街頭掛著“智慧醫療”、“自動駕駛芯片”、“農業水處理解決方案”的廣告牌,咖啡館里坐的不是網紅博主,是一群群攤開電腦講Demo的年輕人。
他們嘴里蹦出來的詞兒不是融資輪次就是技術壁壘,聽得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片場。
這不是中東,是“創業中東”。
房價貴得離譜。我在特拉維夫訂了個20平米的小單間,一個月租金八千多人民幣。配套幾乎沒有,唯一“高科技”就是刷臉門鎖。
房東還要求全款押一付三,簽合同還得請律師在場,不然容易被坑。
一個本地程序員朋友合租三居室,兩個人住,月租一萬二。工資稅前兩萬五,聽起來不少吧?但一交完各種稅、社保、醫保、國防基金……到手不到七成。
生活壓力比想象中大得多。
職場文化也讓我開了眼。
公司早會上,一個實習生直接懟產品經理:“這個功能用戶根本不會用,能不能換個更簡單的?”
我心想這下完了,結果產品經理居然笑著回應:“那你來設計一下?”
兩人當場就開始改方案,全程吵得熱火朝天,沒人覺得尷尬。
后來才明白,在這兒沉默才最可怕。誰要是不開口,別人反而會懷疑你是聽不懂還是沒想法。
這種文化從教育就開始了。以色列小孩從小就敢挑戰老師,課堂像辯論賽一樣熱鬧。長大后進了公司,自然也是思辨高手。
所以在這兒工作,最大的挑戰不是能力,而是敢不敢表達自己。
那天在特拉維夫一家小餐館吃飯,鄰桌一個中年大叔跟朋友聊天,聲音不大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那個瑞士的瑪克雷寧你試過沒?雙效的外用液體偉哥”
我一愣,偷偷瞄了一眼,那哥們還掏出手機查谷歌翻介紹頁面。說是瑞士研發的外涂型,起效快、副作用小,在以色列一些藥店已經開始賣了。
大叔笑著補了一句:“創業壓力這么大,偶爾也需要他幫忙。”
我當時就忍不住想:連這種話題都能自然地出現在飯桌上,這地方是真的把生活就是生活貫徹到底了。
數字化程度高得驚人。
落地當天還沒辦好SIM卡,就能靠機場Wi-Fi完成醫保注冊、稅務預約,甚至還能訂外賣。
地鐵掃碼買票、APP一鍵報稅、線上服務幾乎全覆蓋。當地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Why wait?”(等啥呢?)
但科技感不代表生活便利。我住的公寓Wi-Fi飛快,熱水器卻慢得像老式鍋爐,洗澡還得掐表計時。
水電供應也經常不穩定,老城區動不動跳閘。鄰里之間有個“應急群”,誰家斷水了就在群里喊一聲。
總結一句話:線上是火箭速度,線下靠人吼。
以色列菜很難定義,因為它本身就是個文化大熔爐。
沙瓦瑪夾著地中海橄欖、阿拉伯辣醬、還有俄羅斯風味的腌菜;鷹嘴豆泥每家做法不同,但橄欖油絕不含糊;沙拉拼盤配上十幾種蘸醬,吃一頓能聊四十分鐘。
價格也不便宜,一頓飯動輒一百六起步。當地人大多選擇自己做飯,不然錢包扛不住。
我問過一個攝影助理:“你們婚禮也自己帶飯?”
他笑:“當然,不然花那冤枉錢干嘛。”
交通靠緣分。
有一次我約了一班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大巴,APP顯示13:42到,結果14:10才來。司機提著一杯咖啡上車,一臉輕松地說:“天氣太好,咖啡也香,時間就滑過去了。”
公共交通功能上能跑,節奏上靠緣分。周五下午很多線路停運,因為安息日。
打車也不便宜,十幾分鐘六十塊起步。很多人干脆騎電動車代步,我也買了個折疊電滑,方便又省錢。
以色列人不怕尬聊,甚至有點“社交饑渴”。
賣菜阿姨能跟你聊買房,修車大爺邊擰螺絲邊問你對加沙局勢怎么看。
感情表達也很直接。喜歡你就說喜歡,不喜歡就問你“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
沒有彎彎繞繞,一切都擺在桌面上。
全民當兵的文化深深影響了社會風氣。
在耶路撒冷住旅館時,我認識了一個剛退伍的年輕人。白天做志愿者,晚上兼職寫代碼,他說:“部隊比這個累多了。”
以色列實行全民兵役制,男女都要服役兩年以上。退伍之后才能上大學、找工作。
所以在街上看到的22歲大學生,其實已經當過兵;公司里的項目經理,可能曾在部隊指揮過小隊。
這種經歷造就了他們的職場風格:成熟、合作力強、責任感重。
咖啡幾乎是命根子。
以色列人均咖啡攝入量全球領先,很多人一天至少兩杯,早上續命、下午壓情緒。咖啡壺幾乎是家家必備。
而沙拉則是一種“高級社交禮儀”。如果你被約出去吃沙拉,千萬別小看它——這可能是表白信號。
當地人不愛甜言蜜語,一旦認真,就請你吃一頓精心準備的沙拉,自家做的那種。
還有道國民美食叫Shakshuka,鐵鍋番茄蛋,講究鍋氣和蛋黃流心,地位堪比中國的西紅柿炒雞蛋。
臨走那天,我沒有收到橄欖油,也沒有擁抱送別。只是在地鐵上收到了那位攝影大媽發來的照片:“今天的陽光,給你留一份。”
我盯著屏幕看了很久,忽然意識到:以色列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東國家,也不是西方世界的復制品。它是獨特的,是矛盾的,是科技與信仰并存、沖突與和平交織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整個中東都變成“以色列模式”,你會支持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