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清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在我國,高考既是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同時也是一套確保機會公平的制度設計。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統一考試制度下選拔和機會公平之間張力開始凸顯。為了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我國對高考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比如,調整試卷結構與題型設置、開辟競賽通道等。從改革初衷來看,調整后的考試制度形成了高考和競賽并行的兩條軌道,可以同時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其中,統一高考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公平,同時在試卷上設置區分度,以此兼顧人才選拔。而競賽的主要目的是給一部分在特定學科有著突出表現的人一條通道,將他們識別并篩選出來,作為未來拔尖人才的儲備。從制度設置的理念來看,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并不沖突。但如果深入制度實踐會發現,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在基層社會構成了一對深刻的矛盾,甚至成為擾亂整個地區教育生態的關鍵。為什么會這樣?
1.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何以沖突?
我們發現,我國這套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的制度設計,在實踐中是以各級政府組織競爭的方式展開的。簡單說就是,通過各級政府辦學、組織學生進行學業競爭,最后按照成績分配高等教育機會。理想狀態下,各級政府辦學實力相當、地區范圍內學生稟賦隨機分布、各學校之間公平競爭,學生成績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反映其個人學力水平,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得以兼容。但在現實中,地方政府辦學邏輯相當復雜,通常需要同時考慮政府間競爭、地方發展以及社會期待三重因素。在這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方政府往往高度重視高考成績(清北人數、985人數等),進而引發“過度辦學”。典型表現為,爭相搶辦名校,積極組織超級中學。在省域范圍內地方政府存在層級分化(省會市、地級市、縣級)的情況下,盡管有著同樣的辦學沖動,但辦學能力天差地別。這也就導致一個地區范圍內,教育要素分布呈現出層級化趨勢。即,省會城市超級中學優于市級重點中學,市級重點中學優于普通縣級中學。
事實上,辦名校的本質是集中資源拔尖培優。而一旦要集中資源,就涉及從地方招攬優質生源與優質師資。而一旦地方優質生源與優質師資流失,就意味著無法流動的學生及其家庭失去了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間接導致了教育獲得的不公平以及學生學業分化的加劇。也就是說,雖然制度設計是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但地方政府的制度實踐通常會更傾向人才選拔,過早形成人才的金字塔層級。雖然國家已經明確表示禁止地方掐尖招生,但目前比較麻煩的情況是,在不同層級學校教學教研水平差異極大的情況下,被留住的生源能否被培養出來成了新的問題。而且,在當前競賽體制的影響下,拔尖人才幾乎已經和競賽綁定,而競賽又必須依托強有力的資金與環境支持,這就導致拔尖人才和名校之間其實是相互捆綁關系。如果這些學生離開名校,那么幾乎就意味著失去了競賽可能帶來的機會。
綜上,長期以來在地方范圍內高度層級化的辦學造成了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之間的深刻張力。如果地方政府繼續集中力量選拔拔尖人才,勢必會繼續惡化地方教育生態,造成嚴重的機會不公。而如果地方政府不集中力量選拔拔尖人才,這些人才又可能受限于分散隨機的基層辦學條件與參差不齊的教學教研能力而很難出頭。
2.兼容的制度探索
那么,就沒有可以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的制度實踐嗎?在縣中調研時,我們與一線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了這個話題,發現如果能夠排除地方發展因素的影響,上述問題是有解決辦法的。
依據我們對一部分仍然具有較強教學教研能力的縣中的調查,縣域優質生源流入市級學校其實很難帶來學業成績的飛躍。而學業水平相當的學生留在縣中,在統一高考上的表現也并不遜色于進入市級中學的學生。也就是說,當縣中具備較強的教學教研能力時,縣中的水平未必弱于市中,縣域優秀學生留在縣中參加高考同樣能獲得理想成績。
那么,市中和縣中的關鍵差距在哪里?我們發現,在培優拔尖上,市中和縣中的主要差距在競賽上。縣域學生進入市中之所以表現平平,是因為市中的培養重點在競賽上,對確定參加統一高考學生的培養與縣中并沒有太大差別。而即便縣域學生進入競賽班,也要面臨高淘汰率的風險。因為競賽班的實質是通過將優質生源集聚起來競爭來達到快速篩選出少數拔尖者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學生其實是陪跑者。而決定學生是否是陪跑者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生的學力。競賽本質上只是凸顯學生學力差異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拔尖人才和普通學業優勝者之間學力的差異是隱性存在的,只是通過競賽的方式才讓差別凸顯了出來。所以,不是因為優質生源進入了市中才變成了拔尖人才,而是因為市中有競賽培養能力所以能夠將拔尖人才識別出來。從這個角度看,市中和縣中的關鍵差距其實在于競賽培養能力。如果縣中也擁有競賽培養能力,那么即便優秀學生留在縣中,也能夠獲得競賽帶來的機會。
也就是說,如果縣中能夠保持較高的教學教研水平,同時也具有競賽培養能力,那么人才選拔與機會公平就可以兼顧。而現在之所以存在巨大張力,是因為地方政府采取辦名校的方式進行人才選拔,并且因為辦名校導致大量縣中塌陷。而在縣中實力嚴重削弱的情況下,禁止掐尖雖然能夠保住公平,但又很可能造成拔尖人才難以被培養和識別出來的問題。所以,要想緩解人才選拔與機會公平之間的張力,就必須著力解決縣中教學教研能力和競賽培養能力的問題。
其中,針對統一高考的教學教研,依然保存實力的縣中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辦法,需要的是在已有模式上繼續優化并不斷補充資源。在國家政策傾斜的大背景下,這部分問題正在得到緩解,目前需要的是繼續加強力度。
真正難解決的是競賽培養能力的問題。在與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探討中,老師們表示,縣中不是沒有能做競賽的老師,是沒有條件,沒有團隊。另外,大量縣域學生進入市中,都成了競賽的陪跑者,承擔了競賽失敗的風險,反而不如留在縣中走統一高考。而縣中大量優質師資進入市中,也很難得到重視,難以發揮在縣中時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現在市中集中大量優勢資源爭搶競賽名額實際上是一種成本巨大的篩選方式,無形中造成了對部分優質生源和師資的浪費。
對此,我們大膽提出了一個設想——由市一級政府組織競賽團隊,專門研究競賽,形成系統的訓練辦法。然后將團隊核心人員輸送到有競賽潛力的縣中,帶動縣中教師進行競賽教研,激活縣中內部的競賽自主性,同時提高縣中教師的整體教學教研水平。在高一、高二學段,由縣中來培養競賽苗子,快速篩選出適合走競賽賽道的學生,最大程度降低其他學生的陪跑成本。在沖刺階段,再將各個縣中篩選出來的苗子集中到市級集中訓練。如此一來,既能夠確保拔尖人才能夠被培養和識別出來,又能夠激活縣中內在的教學教研活力,同時還能最大化降低生源流失給縣中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比將優質生源從高一就大規模聚集到市級中學,花費大量財政資源招攬縣中優秀教師,再花費重金組建競賽團隊。上述設想可以在生源和師資不流動的情況下,花費組建一個公共的競賽團隊的錢,達到激活整個市域各個中學(包括縣中和市中)的效果。既能保住教育公平,又能選出拔尖學生,還能培養縣中老師,可以極大地幫助地區教育生態的重建,促進高中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
3.靠學校還是靠政府?人才培養的路徑之爭
高中教育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既承擔著培養拔尖人才的功能,又決定著一般人才的基礎能力水平。理想狀態下,高中教育既能將學生推到金字塔尖,也能兜住平均質量的底。而如何達到這種理想狀態,涉及對我國人才培養基本路徑的思考。對這一問題,我們的思考是:人才培養究竟是靠學校還是靠政府?
如果人才培養是靠學校,那么在競爭稀缺優質高等教育機會的情況下,學校作為競爭主體必然有著強烈的需求來集中優勢資源。而集中優勢資源后,只要學校教育能力跟得上,拔尖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所以,靠學校實際上是靠優勢資源的聚集效應。但這一集聚的代價,是掏空其他學校,破壞整個地區的教育生態。如果該學校是私立學校,還會附帶造成家庭負擔問題。
如果人才培養是靠政府,那么優質高等教育機會就要靠政府調控來實現機會的公平分配。而要確保這一公平,就需要地方政府有意識地培育地區教育生態,通過均衡措施提高各校辦學能力,以此實現學校之間的公平競爭。通過上述公平秩序的構建,各區縣都能儲備一部分優質生源,拔尖人才因此會以分散的形式從各個學校冒出來,地區平均教育質量也因此能夠有所保證。總之,靠政府實際上靠的是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
目前,大多數地區人才培養都是靠第一種方式,即靠學校。主要表現在各級政府都將資源重點投入某一所高中,通過打造名校不斷吸引優質生源與師資,加速地方學校層級的形成。但事實上,這種方式是以破壞地區教育生態為代價進行的拔尖行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機會公平。而我們更傾向的是第二種方式,即靠政府。也就是在高中階段,由市一級政府主導進行市域范圍內重點高中的均衡發展,促進高中之間公平競爭。
最后,用調研時的小故事做結尾。
在調研中,縣中的年級領導經常將自己稱為“生產隊長”。而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是一線的育苗員。有位班主任形象地將帶班稱為“培土”,“土壤越肥沃,越不怕沒有學生出來。最好的狀態就是,前面一茬學生萬一有意外情況掉下去,后面馬上就有學生頂上來”。這個在生產隊長帶領下精心培土的過程,就是通過控制學生分化,以班集體形式促進學生學業進步的過程。一般情況下,班級內部梯度分化越合理,學生整體學業狀況就越好,每位同學都能在學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班風、班級紀律也會跟著向好。
其實,這個道理擴大到整個地區的教育中也是一樣。在一個地區中,教育土壤越肥沃,越不怕沒有優質生源,越不怕總體教育質量下滑。而如果水土流失嚴重,那么優質生源其實就被過早圈定在了一個既定范圍,最終結果其實是極大地縮小了優質生源基本盤,同時也會造成教育兩級分化以及教育平均質量的下滑。
當然,通過市級政府均衡高中教育發展來兼顧人才選拔和機會公平目前只是一種設想。這一設想在實踐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與地方政府發展要求相違背所帶來的阻力,同時也會遭遇不同縣中發展能力差異巨大等的具體問題,但并不妨礙這一設想有可能帶來的積極效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