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爸爸,我今天在足球課上學會了帶球繞桿,老師還夸我動作標準呢!”7月21日傍晚,剛送完最后一單外賣的王師傅點開微信語音,兒子雀躍的聲音里滿是驕傲。手機屏幕上,孩子穿著球衣舉著足球的照片格外亮眼,背景正是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第一小學的足球場——當天“童心向黨,筑夢成長”暑假公益課的現場。
這堂由定南縣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多部門主辦、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公益課,首日便迎來200余名孩子,其中105名是外賣配送員、社區網格員等新就業群體和社區工作者的子女。
這份暖意,源于對群眾急難愁盼的精準回應。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西贛州定南縣委社會工作部的工作人員在“如我+”行動走訪時,常聽到這樣的心聲:“每天跑單12小時,最怕孩子在家沒人管”“加班到深夜,手機里全是孩子問‘媽媽何時回’的消息”……這些帶著生活重量的話語,讓“關愛勞動者,就得先解決他們的牽掛”成了共識。
新就業群體是城市“擺渡人”,社區工作者是基層“主力軍”,他們的牽掛,就是工作的起點。為此,工作人員僅用了6天,就完成課程設計、場地協調等籌備工作,把理解與尊重藏進每處細節。
為讓課程真正“對味”,工作組用3天時間,通過社區網格摸查、快遞站點走訪、電話回訪等方式,與27戶家庭深度溝通。外賣配送員家長說“午間是配送高峰,希望課程能覆蓋這段時間”,社區工作者盼著“讓孩子多接觸紅色教育”,孩子們則期待著“在戶外踢足球”。這些帶著職業印記的訴求,一一化作了具體安排:足球課安排在孩子精力最旺盛的下午,書法課融入紅色詩詞臨摹,課程從上午9點延續到下午5點半,完美銜接家長的工作時段。
“接下來,我們將每天收集家長反饋,根據外賣配送員家長的下班時間微調足球課結課點,按社區工作者需求增加作業輔導環節,用動態優化的服務讓關愛更貼心。”定南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葉鵬英、郭水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