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全國第24個“安全生產月”,主題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為落實《"十五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社區自救能力提升工程”目標,6月18日至19日,在阿里巴巴公益與壹基金的支持下,瑞金賦能公益先后走進象湖街道九天社區、紅旗街道思源社區、象湖街道樺林社區,執行壹基金安全家園項目,開展“6級應急志愿者培訓——簡單搜救與災難醫療”專項培訓,提高社區災害響應能力,打通社區安全“最后一公里”。
安全是發展的基石,更是美好家園的堅實守護。本次培訓包含九步評估法、災難醫療中的清創與包扎、固定與包扎等,也包括災難心理學和洪澇災害及火災第一響應等等。此次活動得到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通過演練和互動問答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近年來,暴雨、洪災、颶風、高溫在內的各類極端天氣事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損失,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創傷。災難事件發生后,親歷者常常會出現驚恐、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生理反應方面可能表現出胃腸道不適、植物神經的紊亂、睡眠飲食問題,這些都是人經歷突發事件時會出現的正常反應。
在九天社區的災難心理的培訓中,教官用身邊人的例子講述受到災難后家庭的創傷,然而災難在家庭肌理中鑿出的裂痕,往往成為光照進來的地方。坦誠面對裂痕的家庭,其復原后韌性強度可達普通家庭的1.7倍。
救援時要進行救援評估,而且評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救援行動未停止,評估就不停止。在洪澇災害第一響應中,教官教會大家簡單又方便的急救方法,在緊急時刻可采用空礦泉水瓶、拖鞋等物品增加浮力,樺林社區的陳阿姨一臉受益非凡的樣子,我們看見知識的力量正在生長。
災難從未預告,但準備永不缺席。在災難醫療培訓中,思源社區干部和居民阿姨積極配合參與模擬操作,很快就學會了各種包扎的方法,有這方面經驗的王姐更是得到了教官的肯定和贊賞。今日培訓場上的每一次包扎、每一句安撫,都在編織一張守護生命的堅韌之網。
作為一名合格的救援人員要時刻銘記:保障自己安全、保障同行者安全、保障被救者安全;要專業、理性、有序、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更要尊重被救者的尊嚴、宗教、民俗等。讓安全能力扎根每寸家園,災難從不是“如果”而是“何時”,今日練就的每一份技能,都將成為明日守護生命的鎧甲。據悉,壹基金安全家園項目是一個以社區為本的防災減災項目,通過支持社會組織進入社區,推動社區建立自己的志愿者救援隊伍,為隊伍“配物資”“辦培訓”,協助社區居民參與“家庭-隱患點-社區”應急預案制訂,開展應急演練、宣傳活動,以提升社區災害應對第一響應能力。(圖文:劉穎 楊美珍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