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解危不是‘單選題’,既要啃下安全隱患的‘硬骨頭’,也要破解招商引資的‘協調關’,更要讓居民、產權人、投資方都滿意。”近日,這處歷經90余年風雨的D級危房完成“安全蝶變”,從“住用隱患”變身“網紅打卡地”,背后是尚志街道聚焦危房活化利用、矛盾糾紛調解、居民綜合治理,全鏈條護航解危招商的生動實踐。
一、“危”字當頭:先破“人房安全”首要矛盾,筑牢調解根基
2023年11月,當專業鑒定機構將西十三道街43號“判定”為D級危房時,建筑內7戶居民居住、3戶門市商用的現狀,讓“人房分離”成為首要矛盾——居民擔心安置問題不愿搬離,商戶顧慮經營損失不肯配合,承租人面對裝修一半的房產更是情緒激動,什么時間維修加固、由誰維修、何時返回成了百姓關注的焦點。
迅速啟動“矛盾分級調解機制”
居民端“暖心疏導”。街道班子成員帶領社區網格員組成“一對一”調解小組,帶著《黑龍江省政府2號令》政策手冊和周邊房源清單上門,既講清危房風險的“緊迫性”,又算清“安全保障+過渡補貼”的“明白賬”;即講清政府對百姓安全的守護,又做好居民的緊急疏散安置。針對居民的各種擔憂,街道一一答疑解惑,僅用3天時間,居民安全遷出。
商戶端“法理兼顧”。組織市場所、派出所等部門組成聯合調解隊,一方面明確“危房不得經營”的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幫助對接街區其他商用房源,協調產權人退還部分租金,促成商戶順利搬離。
產權端“責任明晰”。牽頭召開三方協商會,邀請住建局、危房專班、公產房管理中心等部門現場解讀危房治理責任,同步建立“街道監管+產權人主責+日常巡查”的圍擋防護和每日巡檢機制,確保“人遷出、房管住、危不冒、不回流”。
二、“活”字破題:再解“招商落地”核心癥結,打通利益聯結
消除安全隱患后,如何讓老建筑“活起來”?尚志街道瞄準“歷史風貌街區”定位,提出“招商引資+修繕解危”思路。實施時卻又面臨新矛盾:投資方擔心產權復雜、改造成本高,產權人顧慮租賃期限和收益保障,歷史建筑保護要求與商業開發需求需平衡。
圍繞“共贏”目標,街道化身“矛盾粘合劑”,搭建三方協商平臺,聚焦三大焦點精準破題。
產權與投資的“權責之困”。消除投資方“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顧慮,動員房屋所有人主動參與解危,明確“投資方負責修繕改造、產權人配合手續辦理”的雙向責任,消除雙方信任壁壘。
保護與開發的“標準之爭”。聯合職能部門
,在調解中同步劃定“外觀原貌修繕紅線”——要求建筑平面“L”形格局、磚石外立面等歷史元素必須原樣修復,內部空間則允許在安全前提下優化功能分區,既滿足投資方“打造復合型商業體”的需求,又確保“修舊如舊”的歷史韻味。
施工與民生的“細節之擾”。提前預判施工可能帶來的噪音、交通等問題,組織召開周邊居民代表聽證會,協調施工方承諾“錯峰施工(早8點-晚6點)”“設置防塵降噪圍擋”,并由網格員每日現場監督,將“招商改造”對居民的影響降到最低,贏得周邊群眾支持。
三、“效”字收官:矛盾化解串起“安全+發展”雙閉環,治理效能升級
2025年4月28日,隨著鑒定機構宣布房屋危險等級降為B級,老俄橋餐廳經過裝修后于6月初開始試營業,曾經的危房變身“網紅打卡地”——免費開放的“寬街博物館”重現百年歷史風貌,周邊居民不僅告別了“路過心慌”的日子,更見證了街區商業活力的復蘇。
“從‘危樓’到‘旺鋪’,關鍵是把矛盾糾紛調解貫穿解危招商全過程,讓各方訴求有‘出口’、利益有‘落點’。”此次實踐中,街道累計組織協商會12次、開展調解30余次,梳理解決產權、資金、保護、民生等4大類18項具體問題,形成了“隱患排查—分級調解—聯動解困—長效管護”的閉環治理模式。
如今,西十三道街43號的“變形記”不僅是一次危房解危的成功實踐,更是尚志街道在黨建引領下以矛盾糾紛調解賦能城市治理的鮮活樣本——既守住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底線,又蹚出了“建筑保護+市場化開發”的新路徑,讓“老問題”催生“新解法”,實現了安全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
下一步,尚志街道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持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和城市發展需求,把矛盾糾紛調解融入基層治理各環節,讓“解小憂、破小難”成為激活街區活力、夯實平安根基的“金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