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夕小瑤科技說
前幾天,一條用 AI 生成的切水果 ASMR 短視頻,在洋抖上爆了。就是下面這幾個(溫馨提示:記得打開聲音播放):
一把小刀切開了一顆顏色鮮艷的水果,果肉是透明的玻璃、果凍質感,聲音細膩得像錄音棚做后期特效。
拿刀和叉子切下巖漿塊,橙紅色的半固態物質流出,刀面上掛著一小撮仍在下墜的橙紅色流體,像剛打入鍋中的蛋液在受熱融化前的那一刻。
還可以切各種小手辦玩具。
內容極度舒適。。
專做這種視頻的賬號 5 天漲粉十幾萬,一堆人跟風模仿。
推特上一條轉發的視頻閱讀量也達到了 1000+ 萬。
從“切水果”到“切噴火龍手辦”,看起來都是些不痛不癢、輕飄飄的內容。
你甚至能一眼看出它是 AI 做的,因為畫面不夠真實,質感過于完美。但評論區里,觀眾卻絲毫不在意,甚至喊著“求更新”“太解壓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得從 ASMR 這個詞說起。很多人看視頻時只是覺得“爽”“解壓”,但其實并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ASMR,全稱是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翻譯過來是“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這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官體驗,指的是當你聽到某些特定的聲音(比如耳語、咀嚼聲、敲擊聲、摩擦聲)或看到某些緩慢、重復的動作時,大腦會出現輕微的刺痛感、發麻感,甚至從頭皮一路傳導到脊椎,就像有人在你腦后輕輕搔癢。
說白了,就是讓人起雞皮疙瘩但又很舒服的感覺。
ASMR 這個詞雖然聽起來專業,但它其實不是醫學術語,也沒有科學上的統一解釋。但從 2010 年開始,它就慢慢成為了 YouTube 等平臺上一種非常流行的視頻分類。有人專門拍“吃泡菜的聲音”,有人專門錄“指甲敲木頭”,還有人用高敏麥克風貼近耳朵說悄悄話。
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點:節奏慢、聲音清晰、重復性高,而且不講道理。
它不刺激、不吵鬧、不推銷,就是為了讓你放松、發呆、甚至睡覺。有人靠它助眠,有人靠它緩解社交疲勞,還有人就單純喜歡聽“咔哧咔哧”的聲音。
而到了短視頻時代,ASMR 的表達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原來可能是一整段 30 分鐘的錄音,現在只需要 10 秒鐘切一個果凍,就足以讓人反復播放。
AI ASMR,就是這個趨勢的升級版本。
它其實是兩種東西的結合:AI 生成的視頻畫面 + ASMR 風格的聲音。
視覺部分,現在大多是用文生視頻模型做的,比如谷歌剛發布的 Veo 3。這類模型已經可以把“刀切一顆透明水果”這類模糊的想象,通過提示詞精確地生成出擬真的三維效果。你可以只輸入一句話,比如“超慢鏡頭下玻璃質感的 XX 被切開,帶有冰塊碎裂的視覺顆粒,AI ASMR”,模型就能理解其中的質感、時間、場景,自動生成一段高質量的短視頻。
聲音部分通常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用 AI 聲音模型配出“類似真實”的聲音,比如 OpenAI Whisper 或 ElevenLabs 類似工具;二是用已有素材庫自動匹配音效,再手動微調;三是靠人工精修的音效設計。
但因為 ASMR 觀眾本身的關注點在于聽覺快感而不是真實性,所以稍微脫軌反而更有感覺,比如明明是切西瓜,聲音卻像切泡泡糖一樣脆,觀眾反而覺得特別解壓。
這些內容通常不需要真人出鏡,也不需要傳統剪輯師參與。很多 AI ASMR 賬號主甚至連一條完整腳本都沒有,就靠幾個提示詞加自動化模板,批量生成視頻。
而這種操作邏輯,在其他短視頻賽道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免責聲明】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只為學術新聞信息的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