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星看到一位媽媽向一位情感博主@做個烏鴉也好求助:
“要不要拋夫棄子?”
求助者是90年出生的女生,央企工作,年薪50萬。老公是研究生時代的校園戀人,對方的年薪也是50萬。
來源:公眾號 @做個烏鴉也好
雖然家境優渥,但她這兩年陷入抑郁,因為不到四歲的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加上之前早就對老公的性價值、性魅力感到不滿意,“大概率不是阿爾法男”,想要“三十六計走為上。”
來源:公眾號 @做個烏鴉也好
現在已經法律離婚(不過還住在一起),她猶豫的點在于,不知是要徹底離開,還是保持現狀,偶爾出去尋歡作樂?還是守住家庭?她說自己選擇了2(應該指的是保持現狀,偶爾出去尋歡作樂)。
來源:公眾號 @做個烏鴉也好
孩子的問題讓本來就不滿的關系變得更加疏離,讓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快刀斬亂麻,重新建立一段關系,重新生一個孩子。
原博主@做個烏鴉也好給她的建議是:
只要齊心協力抓住孩子的黃金干預期,定能闖關; 曾經的“天之嬌女”因為逐漸落后于同階層的人,而老公滿足不了她的期待,背后是自戀沒有被滿足; 男性遇到情況拋妻棄子的雖多,但不值得提倡。你是要學他們嗎?
不想對她過多評價。
只想說,面對一個想要“飛”的人,就是(暫時)留不住的。
1.
沒辦法支愣起來的另一半
是叫不醒的“裝睡的人”
無心批判,因為不論男女,這只是人性使然:
面對干預這么大的難題,只要有一點逃脫的可能,人都會選擇讓自己舒服一些。
根據《誰來照顧照顧者:中國精神障礙人士照顧者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中指出:
精神障礙人士的照顧者中,80.2%是女性。
很不幸,“讓自己舒服一些的”男性居多。
除了發自內心的責任感和同理心,還有來自外界的要求女性成為好媽媽的壓力,讓人被迫留下來不得不面對。
在網上,看到很多媽媽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在干預中的缺席:
很多媽媽吵過,鬧過,卻發現沒有用。
面對沒辦法支楞起來的另一半,真的很難滿足你“幫我一把”的期待。
你會發現:
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崩潰時的指責也只能把對方越推越遠。
@浩浩&均均媽媽說:
“當你不甘的時候了訴說也會變成控訴,伴侶一聽就會像刺猬一樣反擊,你想說你的苦你的難,他只會覺得你在責備他不負責任,其實他也很苦,當時我們確實因為哥哥的事情‘自身難?!际翘颖墁F實?!?/p>
有時,甚至自己也會被潑臟水。
@一佳媽媽說:
“為了讓孩子好起來,我找醫生,把醫生對我說的話原原本本講給他們聽,要求他們怎么做,以為只要傳達了醫生的話,他們就會行動起來,重視干預,改變自己,配合我??墒俏以俅纹谕淇?,他們不僅毫無反應還指責起我來?!?/p>
也有的媽媽發現,沒有人能夠在一開始就能夠與你感同身受。
@安安媽媽說:
“每一次我和我老公產生沖突的時候,家人都會覺得是我不懂事、想太多、搞事情,這讓我吃驚的是,原來他們也并不能理解。從此我也知道了,他們愿意的話,自動會來關注,他們不愿意你拉他們進來也不可能幫你?!?/p>
你恨ta的退縮,但也只能放下“執著”,從處理你能處理的部分做起(同樣適用于有擔當的爸爸們)。
就像 @ 浩浩&均均媽媽說的:
“當你嘗試過,但是沒有人肯或者沒人適合接受你的求助時候,你確定自己無依無靠又需要為兩個孩子負責的時候,哪怕是強迫自己、哪怕是假裝樂觀,你都會想會試活下去的法子的。我那時覺得,自己需狠心下來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我不奢求別人回應我的需求,我自己的課題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p>
2.
讓自己支愣起來
第一步需要一個“支點”
當打算認真干預的家長,躬身入局,注意力開始放在如何排布干預上,眼前就好似有一個棋盤展現。
譜系家長們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支點,落下第一個棋子的?
@浩浩&均均媽媽說她一開始只想著讓自己忙起來,麻痹自己,于是從早教開始嘗試。
直到遇上相同的群體,干預之路發生了改變:
“后面上幼兒園效果很差,經人介紹去機構上課,我有了相同的群體,雖然沒有什么改變,但是我心里是有了一個支撐點了,不再是只有自己苦苦掙扎了。后面也參加了暖星的課程,積極跟老家長請教經驗,聽了機構老師和校長的意見堅持在家做干預,老實說,當時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只是想要不虛度,搏一搏,做了總比沒做要好而已。”
一佳媽媽的起點則是孩子帶給她的干預正強化:
“(大鬧一場后)我以為關系完了,肯定要離婚了。但是又放不下。當時,我教孩子一點,示范一點,帶著他去外面生活,他就給我很大的回饋,我不甘心就此放棄對他的干預。”
安安媽媽的起點則是看書學習,讓自己有了“辨別力”:
“當我發現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是身處在這件事當中,浸泡在和孩子在相處的,然后我就不斷地學習。也能夠了解同行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自己心里會有一個判斷,就篤定了。”
譜系家長們,你開始下這盤干預之棋的起點又落在了哪里?
3.
把孩子帶出來了
以前想要依賴的人
會變成手中的“棋子”
當自己把孩子帶起來了,在這方面有了話語權,家人也都不敢在上面插嘴,畢竟,出力的是她。
往往其他家人“入伙”,共同加入干預,也是從看到孩子變好開始的。
有的家長把孩子的變化發朋友圈,讓家人都看到,或者直接發視頻給公婆、老公,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他們對孩子的投入與關注,為孩子鋪路?,F在全家齊上陣做游戲干預。
在干預上,家人不再是你之前奢望的依靠,而是你手中的“棋子”。
你有沒有希望家人共同干預,卻發現對方使不上力的時候?
是怎么做的呢?
歡迎留言區留下你的評論。
編輯 | 心怡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