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正加速重構。美國對華技術遏制升級,歐盟構建合規壁壘,發展中國家對技術自主權訴求增強。在這場“技術權力再分配”的博弈中,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肩負著突破地緣政治困局、重塑全球科技創新治理規則的雙重使命。上海要以制度型開放形成非對稱競爭優勢,依托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南南科技創新合作新范式,在數據跨境流動、科研標準互認等領域實現制度突破,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與國際話語權,為國家科技外交戰略提供“上海方案”。
依托“一帶一路”破局: 構建南南科創合作新生態
上海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面臨西方國家的系統性圍堵,主要體現在技術封鎖、規則壁壘與輿論壓制三方面,形成了阻礙國際創新要素流動的“玻璃幕墻”。技術封鎖體系化,西方國家對華技術遏制從單一企業制裁升級為產業鏈封鎖;合規壁壘精密化,西方國家將技術標準與市場準入深度綁定,形成隱形貿易壁壘;輿論污名化,西方學術界通過特定敘事貶低中國科研成果價值。
在全球發達國家市場收縮、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調整的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點,應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南南科技創新合作新生態。
一是深化技術標準捆綁輸出,破除科技合作不平等。
推行“技術包+標準包”捆綁輸出模式,契合南南國家對適價技術的需求。組織專業團隊研究南南國家技術現狀、需求和發展規劃,制定貼合實際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與當地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廣標準,提高中國標準的認可度。如在新能源領域,可為東南亞國家制定光伏發電標準體系。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標準輸出,通過宣傳推廣樹立中國標準良好形象。
二是完善離岸創新共同體布局,構建靈活合作機制。
可考慮在迪拜、新加坡及更多戰略地區設立“上海科創飛地”,完善“基礎研究在滬—應用開發在飛地—產業化在沿線”的分工體系。加強統籌規劃,科學選址,明確各離岸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優化運營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引入專業化運營團隊,整合當地資源。
三要加快數字絲路建設,打造技術轉移新生態。
加快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技術交易區塊鏈平臺,實現專利確權、技術估值、跨境支付全流程上鏈。加大平臺投入和建設力度,完善功能模塊,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整合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廣區塊鏈技術在技術轉移中的應用,開展宣傳培訓,鼓勵技術供需雙方在平臺交易,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款項實時跨境結算。加強對技術交易數據的分析和利用,為決策和創新提供參考。
以制度創新筑基: 打造國際研發資源集聚高地
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亟須通過制度型開放與政策創新,加速吸引國際科研機構與跨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與高端產業引領力。
一是升級政策體系,打造“全鏈條”外資研發引力場。
上海應以系統性政策創新降低外資研發成本,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政策層面,可進一步優化稅收、研發補貼等措施,簡化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審批流程,提升行政效率。硬件支撐層面,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臨港國際創新協同區等重大平臺,布局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設施,為跨國研發提供“硬核支撐”。生態共建層面,支持高校、龍頭企業與外資研發中心共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閉環鏈條。
二是探索“安全+效率”雙輪驅動模式,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
依托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上海可構建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實現安全與效率的平衡。制度設計層面,制定“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負面清單”,清單外數據跨境流動實行“備案制”,免于安全評估。規則銜接層面,探索與國際數據治理規則互認,參與制定全球數字貿易規則,提升上海在數據要素市場中的規則話語權,推動數據資源高效配置。
三是構建“雙向對接”國際協同網絡,推動科研標準互認。
上海要以標準互認為突破口,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技術標準雙向轉化。國際參與方面,鼓勵外資研發中心參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支持在滬機構主導或聯合發布國際標準,提升“上海標準”的全球影響力。平臺建設方面,推動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全球創新中心”,與本土機構共建“標準實驗室”,推動技術標準雙向對接,形成“研發在上海、標準在全球”的協同創新模式,助力中國科技產業深度參與全球競爭。
以“三軌聯動”驅動: 提升科研成果國際輻射力
上海應以制度型開放為支點,通過“期刊引領—會議賦能—轉化突破”三軌聯動,構建中國科技實力的全球傳播體系,服務國家科技外交戰略。
一是筑牢國際期刊高地,打造中國學術話語權“策源地”。
加大對本土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推動其國際化、專業化發展。鼓勵期刊采用國際通用審稿標準和編輯規范,加強數字化建設,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合作。立足本土,對標國際一流期刊,優化欄目設置和選題策劃,舉辦國際期刊論壇等活動,提升辦刊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二是升級國際會議平臺,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樞紐站”。
一方面,可考慮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與浦江創新論壇整合為“基礎研究峰會+產業應用峰會”協同體系,打造全球科技界的“達沃斯論壇”。另一方面,針對腦機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創設“上海國際未來產業峰會”,建立“會前成果預發布—會中技術路演—會后產業落地”的轉化鏈條,定向展示上海科技創新標志性成果。
三是激活成果轉化引擎,打造中國技術出海“橋頭堡”。
提升本土科研成果的國際影響力,要落實到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上。上海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措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時,加強與國際科技企業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國際化應用,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杜德斌,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地球科學學部主任。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