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中國地震局發展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徐占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動
第三十四條 國家鼓勵在職業培訓、農民技能培訓和干部教育培訓中增加科普內容,促進培育高素質產業工人和農民,提高公職人員科學履職能力。
案例
37年,“科普之冬”不打烊
2025年1月,佳木斯市科協聯合郊區科協在四豐鎮松木河村開展“科普之冬”農業知識講座。圖源:佳木斯市科協
自1987年始,黑龍江省科協連續舉辦37屆“科普之冬”活動,利用冬季農閑時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科普影視展播、科技文化交流等,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有力服務黑龍江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三十四條新增了關于加強科普培訓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產業工人、農民和公職人員等重點人群需要通過培訓提升科學素質和科學履職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培育高素質人才、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深刻影響科學技術應用水平和產出效能。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普及是連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紐帶。培訓中增加科普內容,不但能夠讓產業工人及時掌握新興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場景,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化他們對生產安全和職業健康的重視,更好地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換代。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水平,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對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民技能培訓中增加科普內容,特別是農村新風尚、市場新趨勢、農業新理念新技術,可以直接推動新設備、新品種應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還可以幫助農民轉變生產經營觀念,樹立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同時,通過普及環保、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還可以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環保意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共同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公職人員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他們的科學素質和履職能力直接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增加科普內容,包括現代管理學、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夠幫助公職人員更好地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優化工作流程,加強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對于提高公職人員的科學履職能力、推動政府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拓寬公職人員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在制定政策和規劃時,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科學管理能力,避免主觀臆斷和盲目決策,從而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提升產業工人、農民和公職人員的科學素質和能力,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需要加強科普教材、科普讀物、科普視頻、科普教具等科普資源的開發和建設,豐富科普內容的形式和載體,建立科普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科普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普師資隊伍,鼓勵科研人員、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培訓工作,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實踐經驗;需要創新科普培訓方式方法,滿足不同培訓對象的特點和需求,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還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標準,對學習成果和培訓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勵上述群體積極參與。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