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后的9月1日,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IHES)將迎來史上第一位中國籍終身教授,33歲的數學家王虹。這所誕生過13位菲爾茲獎得主的“數學圣殿”,67年來首次為亞洲學者敞開最高學術大門。一位廣西桂林縣城走出的女孩,如何用一支筆撼動國際學界?她的成長軌跡,藏著中國教育亟待破局的哪些密碼?
讓全球數學界矚目的,是她對百年難題的突破性探索。2025年2月,王虹與加拿大數學家Joshua Zahl在預印本平臺發布長達127頁的論文,宣稱在三維掛谷猜想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這個困擾數學界百余年的幾何難題,曾被認為需要全新數學工具才能攻克。雖然論文尚未通過同行評審,但已引發學界廣泛討論——陶哲軒等頂尖數學家在博客中指出,這項研究“為幾何測度論開辟了新方向”。
IHES的終身教授堪稱“數學界最純粹的學術殿堂”:這里不設教學任務,不考核論文數量,只提供頂尖科研條件,百萬年薪。所長埃馬紐埃爾·烏爾莫在聲明中特別強調:“王虹的思維具有改變數學范式的潛力。”值得注意的是,該所歷史上13位終身教授中,8位后來獲得菲爾茲獎,其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
王虹的學術軌跡充滿傳奇色彩。在桂林十八中學讀書時,她就展現出獨特的學習方式:當同齡人專注競賽刷題時,她卻在研讀微分幾何前沿論文;進入北京大學后,她選擇冷門的拓撲學方向,師從劉張炬教授;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MIT求學期間,她融合中法美三國數學傳統,逐漸形成“中國計算功底+法國抽象思維+美國創新方法”的獨特研究范式。2021年,27歲的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職期間,就因破解局部平滑猜想嶄露頭角。
這位青年數學家的成功,折射出國內教育需要直面的深層課題。桂林十八中學數學教師回憶,“全校僅3位老師能看懂她高中時的提問。”縣域教育資源斷層,讓此類天才高度依賴個人天賦與家庭支持。更值得深思的是,IHES僅憑2篇論文便授予終身教職,而國內高校,非“四青”人才難獲同等資源支持,網友銳評:“若她在國內高校,恐仍在寫基金本子應付考核。”
性別偏見同樣是道隱形門檻。在MIT攻讀博士期間,王虹曾遭遇“女性更適合應用數學”的質疑,導師拉里·古斯教授當即反駁:“她的證明邏輯比許多男性學者更嚴密。”這種偏見背后,是學術界對女性創造力的系統性低估。
王虹的事跡帶來的啟示超越個人傳奇。當家長執著于奧數獎牌時,或許更該保護孩子對知識本質的好奇——她高中筆記中長達三個月的“龐加萊猜想哲學思考”,恰是創新思維最珍貴的萌芽。當高校用論文數量考核學者時,是否記得真正改變科學進程的突破,往往誕生于最自由的學術土壤?
王虹在書桌便簽上寫著:“數學是唯一允許我永遠當學生的領域。”這位讓法國高等數學研究所打破慣例的中國數學家,正在用人生軌跡叩問我們的教育: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天才?或許答案就在這里:縣域教育有更多的優質師資,教育反內卷,支持更多的偏才自由發展,學術評價回歸純粹,更多的星辰自然會在本土升起。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