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山, 亦稱京山, 風景秀美,海拔128.5米, 是青島城區的第二高山, 背依鬧市,面臨大海,為島城最佳觀景平臺之一。 老青島人習慣稱呼此山為炮臺山,原因山上有一處神秘的軍事要塞,青島山炮臺,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遠東戰場遺址。
120年前,1905年的夏天,德軍修建的這處體量龐大的海防前線炮臺,俾斯麥山炮臺(今青島山炮臺遺址)完工,這座時稱亞洲第一,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完善的一戰時期地下軍事建筑,歷經一個多世紀,依舊保存完好,它記錄了青島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國恥,也成為如今青島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警示著后人銘記歷史、警鐘長鳴!
引 言
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占了青島,1898年3月6日,與清政府簽定《膠澳租借條約》。隨后,出于防備中國軍隊(假想敵)進攻的目的,德軍在青島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防御工事建造。
德占后的青島
建造中的匯泉角炮臺
據《青島城市與軍事要塞建設研究(1897——1914)》一書載:“在注明日期為1899年5月9日的那一天,膠澳總督府向海軍部提交了為“膠澳租借地”制定的第一個防御工事建設計劃。該報告于1899年6月20日到達帝國海軍部,并被直接上呈給國務秘書蒂爾皮茨”。
海防前線炮臺分布圖
防御工事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建造炮臺,德軍在青島建造炮臺在規劃時就有針對性地劃分為“海防前線炮臺”和“陸防前線炮臺”兩大類。其中海防前線炮臺共設有五座,分別是:游內山炮臺(團島炮臺)、小泥洼炮臺(臺西鎮炮臺)、青島炮臺(亦稱衙門山炮臺,今小魚山西側)、俾斯麥山炮臺(青島山炮臺)、匯泉角炮臺。
“小泥洼、匯泉角和俾斯麥山三個工事都自成一體、用混凝土澆筑而成的建筑物,內設抗炮擊的彈藥庫和士兵住所。它們的火炮也都配有防碎片的裝甲圓頂蓋等保護性設施。
海岸防御工事的指揮部設在青島炮臺附近(青島炮臺位于今金口一路后部高地上,指揮部之所以設立于此處,是因為此處位于五座海防炮臺的中部較突出位置,可全面監視海面和射界)。它被建筑在緊靠青島炮臺的巖石內,具有高度抗炮擊性能。擁有一套(使用地下電纜的)。中央遠距離通話設備,海防工事的領導權就是由此發出加以實施的。除此之外,各個工事還各自擁有受到良好保護的指揮所。按照原定計劃,海防前線的陣地在戰時也可以被轉用于陸地方面”。
青 島 山
青島山遠眺
德租膠澳后,將此山以德國“鐵血首相”之名命名為“俾斯麥山”。于山上南北兩側分別建造了海防和陸防兩處炮臺。
俾斯麥山炮臺(今青島山炮臺遺址),面對青島外海(黃海),背依青島山主峰,可謂是一處位置極佳的制高點。
從青島山頂鳥瞰匯泉灣
青島近岸處,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的浮山所灣、太平角灣、匯泉灣、青島灣、團島灣,甚至西側的膠州灣南部海區,都在其控制范圍之內,再加所配備的四門重炮,這座炮臺無疑成為德軍在青島建造的永久性海防炮臺之首。
1903年,“為了進一步完善海陸防御工事,總督府決定把部署重型榴彈炮當作最緊迫的任務,這些榴彈炮既可以對海上,也可以對陸地發揮作用。俾斯麥山(今青島山)則被選擇為安裝榴彈炮的合適地點。”
1904年俾斯麥山炮臺設計圖
1904年,軍事工程師繆勒(Müller)完成了俾斯麥山炮臺設計圖、俾斯麥山炮位設計圖和第二指揮臺設計圖。
《青島城市與軍事要塞建設研究(1897——1914)》:“1905年,正在進行建造的俾斯麥山榴彈炮炮臺,共配備4門280毫米口徑榴彈炮,其竣工日期預定為1905年夏天”。
“1906年6月18日,被安裝在俾斯麥山上的280毫米口徑榴彈炮舉行了試射。該炮的裝配工作是在德國克虜伯工廠裝配師巴雷(Barray)的指導下進行的”。
“俾斯麥山炮臺由4門280毫米口徑榴彈炮構成。它被安裝在從開放的海面向后退縮一段距離的位置上,目的在于使其射程達10-11公里的火炮也能對直至對岸和膠州及其水下10米的地方起保護作用。”
完工后的“海防前線俾斯麥山炮臺(今青島山炮臺遺址)”,由炮臺和山頂第二指揮臺組成,并有榴彈炮兵連駐守。1907年前,德軍又完成了俾斯麥山北部的“陸防前線第Ⅻ(12)號炮臺”的建造。
海防前線——俾斯麥山炮臺
(今青島山炮臺遺址)
今青島山炮臺遺址地面與地下原狀示意圖
俾斯麥山炮臺(今青島山炮臺遺址)暴露在地面上的僅有兩個混凝土澆筑的圓頂出入口和炮身凹嵌入地堡的4門口徑為280毫米的L12型榴彈炮,以及U型混凝土炮座與前方掩體頂部的鑄鐵裝甲旋轉塔,炮臺主體建筑完全深藏于地下,隱蔽性極強。
為阻擋來自海上偵查和炮擊,地面炮位前方筑有高掩體,炮手射擊時也無需目測目標,而是被動式依靠前方青島炮臺指揮部指示的方位坐標,從掩體后以仰角發射。
從“俾斯麥山炮臺設計圖、俾斯麥山炮位設計圖”上看,炮臺地堡主體建筑邊長63.8米,寬23.8米,占地面積1518.44平方米。
位于地堡西南側的原主入口
炮臺地堡設有兩個出入口,主入口位于西南側,入口內一條長17米,寬1.5米,由四段30級臺階的通道,連接中央通道,主入口附近為后勤區,設有鍋爐房、發電機房、廚房等輔助用房6間。
位于地堡北側的次入口
次出入口位于炮臺地堡的西側。入口為一條長17.3米、寬0.95米的斜坡通道,連接地堡內部通道。
炮臺的地下建筑為主體三層、局部五層的多層結構。最上層的裝甲旋轉塔,分為塔臺和值更室兩層。
日軍占領后拍攝的裝甲旋轉塔
裝甲旋轉塔外部
連同框架重約160余噸的鑄鐵裝甲旋轉塔,是在德國分段鑄造后運抵青島以螺栓鎖緊裝配完成的。塔座為帶倒角的立方體,上置可旋轉的球形塔冠。“裝甲旋轉塔,它完全處在一個旋轉臺上,并且借助于滾柱或滾珠圈可以不受約束地水平轉動。……通過這些裝置,可以對外部情況進行觀察和指揮炮擊(輔助指揮)。它們與炮兵陣地保持著電話或喊話聯系。觀察是依靠裝甲上的狹小的、可轉動的瞭望孔來進行的,而這些瞭望孔可由鋼制的滑板加以封閉。”
裝甲旋轉塔內部
裝甲觀察塔內部為操控臺,以搖動手柄來操控塔冠作360°轉動進行觀察和瞭望,塔座南側和西側立面上,各設有兩個向外凸出的弧形定向射擊孔,可供四個士兵同時值守。
一條近乎于垂直的鐵質扶梯連通下層的“計劃處”,再下方是一個蓄水池,以此來提供地堡內部的日常用水。由此再通過一條“之”字形通道連通下層的作戰區。
炮室內部
炮臺中層的作戰區,連接主出入口并貫穿東西的中央通道,中央通道中部設電報室,南側設東西排列房間15間,北側設房間4間和4個直徑為6.6米的圓形炮座室等,最北側為次通道及通往外部的次出入口。
士兵住室
彈藥庫
地堡內部通道
炮位之間為士兵住室,每座炮室南側設有兩間彈藥庫,彈藥庫隔壁為彈殼存放庫。主入口、中央通道、彈藥庫以及各炮位之間設有輸彈道軌,彈藥可由主入口方便輸送到各彈藥庫,各彈藥庫更可使用軌道方便地輸送到相應的和其他的炮位上。
在地堡西北角是軍官住室,共有兩層7個房間。
俾斯麥山炮臺(今青島山炮臺遺址)
第二指揮臺
位于山頂的第二指揮臺遺址
炮臺還另設有第二指揮臺。該工事位于 俾斯麥山(今 青島山)的最高處,地下兩層,由指揮塔臺與值更室和一間小輔助房間組成。
陸防前線第ⅩⅡ(12)號—俾斯麥山北炮臺
(青島山北炮臺)
日軍占領后的俾斯麥山北炮臺
日軍占領后的俾斯麥山北炮臺及德軍遺棄的210毫米口徑L30型火炮
俾斯麥山(今青島山)北炮臺,位于山的北西側,由兩個炮位、彈藥庫和設在東南側的觀察指揮所組成。
“位于已經提到的280毫米口徑榴彈炮炮臺左側的是坐落在俾斯麥山上的12號炮臺。2門210毫米口徑L30型號火炮原本被擱置在炮兵倉庫里,只是在戰爭爆發前夕(日德青島之戰),才把它們裝備起來,以便加強陸防前線的力量。它們被安裝在可防射擊的胸墻之后,但未裝配可防碎片的護罩。彈藥儲備室也是用混凝土澆筑的。”
從1914年,日德青島之戰結束后日軍拍攝的照片中看,炮位平面為西側無圍擋的直倒角矩形,所配備火炮的射向為東北方,此處可控扼浮山、臺東、四方等陸上目標。炮臺東側也設有一個小型的觀察指揮臺。
今青島山北炮臺舊址
日德青島之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國宣戰。
1914年9月28日,日英聯軍開始了對駐守青島的德軍從海上的第一次攻擊。
1914年10月31日,俾斯麥山炮臺遭日軍炮火重創。
1914年11月7日早晨6時30分,日軍在松樹林的掩護下,爬上了俾斯麥山炮臺的斜坡。這時重炮在短距離內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守衛俾斯麥山的德軍不得不投降。
日德青島之戰日軍炮擊圖
日軍占領后的俾斯麥山炮臺
同日,德軍在所有的彈藥儲備均已耗盡,在觀象山上掛起了白旗。1914年11月7日,日德青島之戰于最終以德軍的戰敗而告終。
俾斯麥山炮臺被德軍自行炸毀后的280毫米口徑榴彈炮
這次戰爭給青島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使青島人口大量減少,工商業停頓半年之久。
1933年7月,德國“科隆號(Cologne)”巡洋艦來青島進行了一戰敗北后為期10天的首次訪問。幾名艦員在炮臺舊址上的合影顯示,4個炮座洞開的炮臺還依舊保持著戰敗時的狀態。之后,在一個不知曉的年份,這幾個圓形豎井則被封頂至今。
今青島山炮臺遺址地面與地下示意圖
青島山炮臺遺址( 俾斯麥山炮臺遺址),作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遠東 戰場遺址,其規模之宏大,結構之復雜,功能之齊全,當時堪稱亞洲第一,為地下軍事建筑經典之作。
今青島山炮臺遺址,經修復后作為“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一部分,于1997年11月14日對外開放。
本文作者:文史學者袁賓久先生,原文《穴地百年藏匿影——探考青島山炮臺遺址》,發表于2018年12月29日。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重新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