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陸
郵箱 | xiaoyu@pingwest.com
隨著移動影像的發展,好像拍照已經成為了手機除去性能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廠商為了搶占市場,紛紛推出自家的 Ultra“影像旗艦”,很多用戶在選擇手機時也會優先考慮手機的影像能力。
作為 P 系列的繼任者,Pura 系列是華為目前的影像擔當,這一系列自誕生之日起,便將探索移動影像的邊界刻入了品牌基因。
Pura 不僅是華為影像技術的旗艦載體,更是推動整個手機攝影行業規則重塑的先鋒力量。回顧其輝煌歷程,幾乎每一次重大迭代,都伴隨著顛覆性的影像技術躍遷,深刻改變了用戶對手機攝影的認知和期待: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華為 P9 首次攜手百年光學巨頭徠卡,開創性地引入彩色+黑白雙攝像頭系統。它顛覆了單攝像頭主導的局面,通過雙攝協同工作(彩色鏡頭捕捉色彩信息,黑白鏡頭捕捉更多細節和光線),配合華為自研的深度圖像處理算法,首次在手機上實現了媲美專業相機的層次感、細節表現力和獨特的“徠卡色彩”風格。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20 Pro 帶來了劃時代的“超級夜景”模式,搭載了當時行業最大底的 1/1.7 英寸 4000 萬像素 RYYB 傳感器(取代傳統 RGGB),依托強大的麒麟 970 AI 芯片,實現了基于 AI 的多幀合成與長曝光手持防抖算法。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30 Pro 革命性地搭載了潛望式長焦鏡頭,打破了傳統直立式長焦鏡頭在手機厚度限制下的光學瓶頸。橫向排列的光學棱鏡結構,將光線進行 90 度折射,在纖薄的機身內實現了 5 倍光學變焦、10 倍混合變焦和高達 50 倍的數字變焦能力。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從 P40 Pro+ 開始,華為 XD Fusion 圖像引擎通過多鏡頭(主攝、超廣角、長焦、TOF/色溫傳感器等)協同工作,在 RAW 域進行像素級信息融合處理,大幅提升畫質。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50 系列首次提出“計算光學”概念,通過算法提前預測和補償光線在通過光學鏡片時產生的像差(如色散、畸變),在光學設計物理限制下挖掘更多光學信息,提升光學模組本身的成像質量。首創的可變物理光圈能夠提供更靈活的背景虛化控制(大光圈)和更優的景深效果/星芒表現(小光圈)。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60 Pro 的長焦鏡頭采用了當時業界感光能力最強的潛望式長焦傳感器之一(尺寸接近部分旗艦主攝),是華為“聚光”影像理念的集大成之作。首次讓長焦鏡頭在實用性上真正媲美甚至超越主攝(尤其在弱光下),徹底改變了用戶使用長焦的習慣和預期。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70 Ultra 的「伸縮主攝」是近年來手機影像領域最具顛覆性的硬件創新之一,它以機械結構打破了光學與工業設計的桎梏,為超大底傳感器在手機上的應用開辟了新道路。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而 Pura 80 Ultra 則是近年來最具想象力的升級:用一枚傳感器+雙焦段鏡頭切換來化解中長焦的“畫質焦慮”,實打實的解決此前用戶最為糾結的問題。
1
伸縮鏡頭+雙長焦,手機影像的「物理革命」
在外觀設計上,Pura 80 系列沿用了 70 系列的設計語言,機身背部依舊采用了家族化的鏡頭 Deco 設計,但在整體的細節上進行了重新打磨,比如加入了高級腕表常用的太陽紋裝飾,讓整個模組顯得更加精致。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作為 Pura 80 系列最頂級的型號, Pura 80 Ultra 也是唯一使用「XMAGE 金標」+「鏡頭金環」+「金釉」設計語言的一款產品,讓剛上手的用戶夢回華為 Mate 40 Pro+。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整個模組中最為夸張的,就是這枚超大底雙光學焦段鏡頭。
超精密雙光路切換機構 圖源:華為
華為將一顆 3.7x 中長焦與一顆 9.4x 超長焦鏡頭合二為一,采用業界首創的超精密雙光路切換機構,使其共用一個 1/1.28 英寸的超大底傳感器。相比于傳統手機廠商采用的物理雙長焦結構,空間節省了 25%,同時實現了更好的拍攝效果。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整個長焦結構采用雙棱鏡四鏡群設計,配合紅楓原色攝像頭,滿足中距離、超遠距離等場景下的不同拍攝需求。
Pura 80Ultra 對比 iPhone 16 Pro 長焦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Pura 80Ultra 對比 iPhone 16 Pro 長焦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客觀的來說,Pura 80 Ultra 的長焦在 89mm 的原生焦段(3.7x)的解析力相較于 2 億像素的大底 HP9 是沒有優勢的。
Pura 80 Ultra 對比 X200 Ultra 長焦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但得益于一枚傳感器雙鏡頭的物理結構切換,在原生焦段 9.4x 長焦下,Pura 80 Ultra 的望遠解析力上要略勝于單純依靠高像素裁切的 vivo X200 Ultra。
Pura 80 Ultra 對比 X200 Ultra 長焦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在紅楓原色鏡頭的加持下,即使是在暗光+燈箱這種復雜的光線環境下,Pura 80 Ultra 也能夠完全還原肉眼的視覺效果。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主攝方面,這一代 Pura 80 系列破天荒的在 Pro、Pro+ 和 Ultra 三款機型中都采用了 1 英寸傳感器,相比于友商的“摳摳搜搜”,Pura 80 系列這次尤為大方。
Pura 80Ultra 對比 iPhone 16 Pro 主攝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Pura 80 Ultra 的這枚一英寸超高動態主攝具備業界最高的動態范圍和最大的進光量,配合 TCG 三重實時融合技術,動態范圍達到了業界最高的 16EV,相比前代 Pura 70 Ultra 提升了 15倍。無論是在大光比環境還是弱光環境,都可以實現人眼所見即所得的拍攝效果。
Pura 80Ultra 對比 iPhone 16 Pro 主攝表現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除去硬件上的結構更新之外,Pura 80 系列在這一代還增加了 3 個軟件層面非常實用的功能。
超清全景模式能夠通過拍攝 3 張不同角度的照片進行無縫拼接,合成一整張全景照片。
超清全景模式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相比傳統的全景照片在合成效果、畫面整體質量和清晰度上獲得更好的表現,在合成時 AI 還會輔助對畸變進行自適應矯正,比如圖中地磚的圖案。
Pura 80 Ultra 超清全景模式(上圖)對比 iPhone 全景模式(下圖)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當然,目前超清全景模式也不是沒有弊端,它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景不夠“全”,相比其他手機的全景模式來說取景的范圍有限。
iPhone 全景模式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同時,Pura 80 系列還未用戶帶來了方便構圖的 AI 輔助構圖功能。在拍攝時用戶只需要將手機對準想要拍攝的主體,系統就會自動給出拍攝建議,并直接進行倍率縮放,完成拍照。
AI 輔助構圖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而個性色卡功能則是給到用戶除去 XMAGE 幾套標準色之外更多的個性化選擇。
個性色卡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用戶可以通過調整色卡中的坐標對整個畫面的色彩風格進行“微調”,默認華為為用戶帶來了自然、膠片、電影、動漫四個預設風格,用戶可以自己新建其他的風格或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詳細的微調。
個性色卡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的個性色卡功能支持分享和導入功能。我想在 Pura 80 系列大規模上市之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很快就會出現基于個性色卡而延伸出的“富士調”、“理光調”、“徠卡調”等極具風格化的影像預設參數。
1
Ultra 不是影像偏科,而是樣樣都“精通”
其余配置方面,從 Pro 至 Ultra 三款機型均搭載了一塊 6.8 英寸、2848*1276分辨率的 120Hz LTPO 自適應屏幕,最高支持 1440Hz 高頻 PWM 調光;Pro+ 和 Ultra 在屏幕表面覆蓋了第二代玄武鋼化昆侖玻璃,Pro 和標準版則為第二代昆侖玻璃。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電池容量方面,從 Pro 至 Ultra 三款機型 為 5700 mAh 電池,支持最高 100W 有線充電和 80W 無線充電。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包裝盒內為用戶提供了一款尺寸非常小巧的 100W 氮化鎵 C to C 充電器,相比友商來說可謂是誠意滿滿。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1
結語:物理重構,續寫移動影像的「光學年鑒」
十年前,華為 P9 用徠卡雙攝教會手機「如何看世界」,如今Pura 80 Ultra選擇更艱難的路徑——用機械精密感對抗算法內卷。
如果說 Pura 70 Ultra 的伸縮鏡頭像一把優雅的裁紙刀,劃破「大底傳感器必須犧牲厚度」的行業詛咒,那么一鏡雙焦段長焦則將望遠鏡與顯微鏡擰進同一組鏡筒,如同微單相機一樣讓用戶可以在同一枚傳感器下切換不同的鏡頭。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當友商在算力賽道狂奔時,華為用實際行動告訴用戶:真正的影像革命,始于鏡頭內光的路徑被重新設計。
點個愛心,再走 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