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在歐洲五大核心市場以10199輛的銷量數據,將6619輛的領先優勢狠狠刻在特斯拉的業績板上時,一場歷時四年的逆襲史詩迎來高潮時刻。
從德國街頭疾馳的海獅07EV,到西班牙小巷穿梭的海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浪潮正以
133.6%的同比增速
席卷歐洲——單月海外銷量88640輛、歐洲16國總銷量12363輛的亮眼成績背后,是比亞迪用技術硬實力與戰略定力擊碎偏見、重構規則的壯闊征程。
2021年的歐洲市場,對比亞迪而言堪稱“冰封之地”。當首批唐EV駛入德國港口時,迎接它們的是消費者對中國電池技術的質疑、媒體刻板標簽化的報道,以及全年不足1500輛的慘淡注冊量。
然而比亞迪的選擇是正面迎戰。在慕尼黑車展上,工程師當眾演示刀片電池穿刺實驗——當鋼針穿透電芯瞬間,電池溫度穩定在60℃以下,而競品電池已竄至500℃爆燃;在西班牙馬德里,海鷗以1.99萬歐元定價(比大眾ID.2低5000歐元)殺入小型車市場,憑借“世界城市車”冠軍頭銜和15分鐘充電300公里的兆瓦閃充技術,迅速俘獲年輕群體;在挪威極寒地帶,搭載第五代DM技術的混動車型以-30℃環境下一次啟動的成功率,讓北歐用戶驚嘆“中國技術比我們的冰雪更可靠”。
至2025年5月,這場逆襲迎來爆發式成果:
德國銷量同比激增824%至1857輛,連續兩月壓制特斯拉;英國3025輛的銷量創下408%增速紀錄;西班牙市場更是以2434輛達成特斯拉3倍的絕對優勢
。曾經空蕩的展廳如今排起試駕長隊,慕尼黑經銷商感嘆:“四年前我們求著媒體試駕,現在是用戶求著我們提前交付。”
比亞迪撕開歐洲市場的利刃,首先是深不見底的“技術魚池”。當海獅07EV同時摘下歐盟和澳洲雙五星安全認證時,其搭載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正在A2高速公路上完成98.7%的自動變道成功率(特斯拉Autopilot為92.3%),而成本僅為后者四分之一。
更深層的突破在于本土化生態的扎根。在匈牙利塞格德,比亞迪建起歐盟首座中國乘用車工廠,激光焊裝機器人以0.2毫米精度拼接車身,刀片電池產線實現本地化供應;在地中海航線,比亞迪自建的8艘巨型滾裝船(包括全球最大的“深圳號”)沖破國際航運巨頭壟斷,將運輸成本壓低40%。
歐洲市場的突破,迅速輻射至全球市場:在新加坡,比亞迪以22%市占率蟬聯全品牌銷冠;在馬來西亞,海豚車型首超特斯拉登頂電動車榜首;更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市場——憑借海獅07EV殺入進口車前十,這是30年來中國品牌首次在汽車強國日本贏得主流認可。
品牌價值的躍遷同樣驚人:2025年BrandZ榜單中,比亞迪位列中國全球化品牌第13名(較2021年提升27位);《財富》世界500強排名躍居第143位,較上年提升89個名次。
從布達佩斯研發中心徹夜不熄的燈火,到“深圳號”滾裝船穿越蘇伊士運河的汽笛長鳴,比亞迪的航跡正勾勒出中國智造的新版圖。四年前,當德國《明鏡周刊》斷言“中國車十年內難進歐洲主流”時,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的回應是:“我們要用技術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汽車。”如今,歐洲五大市場的銷量桂冠,正是這句誓言的最佳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