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細胞的惡性腫瘤,以胃腺癌最為常見。主要病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癌前病變(如萎縮性胃炎)、遺傳因素及長期高鹽飲食等。高危人群為40歲以上男性、有胃癌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及長期攝入腌制食品者。全球范圍內,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居惡性腫瘤第五位和第三位,東亞地區高發,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2倍。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超過90%,晚期則不足30%。
胃癌早期發現較難;極易被誤診,特別是曾患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的患者,往往被當成舊病復發治療。一些胃部生風,常感飽脹打呃的人,當出現早期胃癌證候時,也容易誤以為是飲食等原因。
胃的癌細胞分類有腺癌(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黏液細胞性腺癌、黏液結締性腺癌),低分化癌(硬癌、髓樣癌),未分化癌。按生長形態可分為菜花狀、潰瘍型、彌漫型、原住(或黏膜)癌。不同種類的胃癌往往有不同癥狀,醫師也往往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面早期可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根治;進展期需手術聯合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如HER-2陽性者使用曲妥珠單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為晚期患者提供新選擇。 預后與分期密切相關,晚期易復發轉移,五年生存率較低。 預防:定期胃鏡篩查(高危人群每年1次)、根除幽門螺桿菌、減少腌制食品攝入、戒煙限酒。篩查推薦“胃癌三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結合幽門螺桿菌檢測進行風險分層。近年研究聚焦于精準治療,如PD-1/PD-L1抑制劑聯合化療顯著延長部分晚期患者生存期。液體活檢(循環腫瘤DNA檢測)等新技術有望提升早期診斷率。此外,基于多基因 panel 的遺傳風險評估逐漸應用于高危家族篩查。
一般胃癌初起時,患者僅感食欲不振,不想吃東西,或飯后胃部不舒服,有悶脹的感覺。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證候,飲食無味,尤其對肉類更感厭惡。體力及腦力每況愈下,常噯氣。患者的飲食嗜好也發生了變化,原來喜歡吃的東西變成不喜歡吃了。在進食前后,上腹部常出現脹氣、惡心,有鈍痛或陣發性絞痛,而且越來越嚴重。繼之常感胃部灼熱,進食時有不順暢現象,有的在起床前或早餐后有惡心想吐的感覺。當病情進一步發展,胃部被堵塞不通時,在進食前后還會出現嘔吐,上腹及兩脅疼痛,飲食難下,體重會迅速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形態消瘦,并伴有低熱,有的患者則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由于胃癌致使胃部功能減退,胃的消化及排空的能力不足,有的患者飲食長久留滯于胃中不能進入腸道,食物發酵膨脹而出現嘔吐,有的因胃內滯留的食物時間太久,而出現所謂“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典型病態。但是,也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疼痛感覺和其他腸胃癥狀,只是體重一直下降。這些人多因癌細胞轉移出現結節性肝腫大、腹部膨大、腹水;或癌細胞肺轉移出現呼吸困難;或癌細胞鎖骨轉移、淋巴結轉移;或出現貧血、黃疸等癥狀時而被查出。到這時,胃癌已至晚期,患者日見衰弱,骨瘦如柴,胃腸道出血,常持續出現柏油樣的黑便。
胃癌的起因十分復雜,一般與長期郁悶不樂、精神高度緊張;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酸辣、鹽漬、煙熏食品,或燒烤煎炸過硬、過熱、燒焦烤焦的魚、肉等食物;吸煙和喝酒(特別是烈性酒)損傷胃黏膜致DNA變異;人體衰弱、衰老、抵抗力下降;病毒、細菌誘發及遺傳等各種因素相關。研究并已明確顯示,幽門螺桿菌是誘發胃癌的原因之一。
曾患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患的人和中老年人對胃癌必須嚴密注意,易感家族中若有成員患上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腺瘤、胃息肉以及經檢測已感染到幽門螺桿菌的,更應提高警覺性,積極治愈胃病,以防胃癌的發生。研究顯示,消化性潰瘍的周圍黏膜,在潰瘍活動時發生糜爛,此種反復發作的慢性刺激,細胞在分裂增殖過度時易發生癌變。而根據統計,有5%~13%的胃潰瘍將惡變成胃癌。慢性胃炎中,萎縮性胃炎最容易導致癌前期病變而誘發胃癌,胃息肉、胃黏膜腺瘤均有發生癌變的可能,所以這些疾病均應盡快將其治愈。
古中醫稱胃癌為“反胃”。古醫籍《金匱要略》記載:“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中醫治胃癌也是采用辨證分型的方法分別予以治療的。
對肝胃不和,胃脘脹滿,時時作痛旁及兩脅,氣郁不舒,頻頻嘆息,噯氣腐腥,氣味難聞,氣逆難降,心煩易怒,大便黏而不爽,舌苔薄黃,舌質發紅,脈象細弦的患者,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痛、化瘀散結、克瘤清毒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方劑常用“逍遙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藥用柴胡6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陳皮15克疏肝理氣;用旋覆花15克、赭石30克一升一降來疏調肝胃之氣;用法半夏15克、豆蔻6克降逆止嘔;用白術15克、茯苓15克健脾和胃;用木香6克、藤梨根30克、重樓15克配服消瘤丸理氣清毒,克瘤定痛。
對脾胃虛寒,常表現為胃脘部綿綿隱痛,無休無止,時吐清水,食熱飲則舒服,食冷飲則疼痛劇者,及四肢發冷、神疲乏力、飲食入胃,經久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慘白無華,大便稀溏,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象細緩的患者,采用溫中散寒、健脾和胃、克瘤定痛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方劑一般用“附子理中湯”加減,藥用熟附片6克、干姜3克溫中散寒;用生曬參6克、炙甘草10克健脾益氣;用陳皮12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疏肝和胃;用向日葵稈心30克、莪術30克、丹參25克、赤芍25克、炮甲珠25克加服消瘤丸克瘤定痛、活血化瘀。
對胃熱傷陰,胃內灼熱,口干咽燥,喜冷飲,胃脘嘈雜.痞滿倒酸,食后疼痛加劇,手腳心發熱,大便秘結不通,小便黃赤難下,舌紅且干,舌苔黃或光剝無苔,脈象弦數的患者,采用養陰清熱、和胃止痛、抗瘤清毒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方劑一般用“竹葉石膏湯”合“玉女煎”加減,藥用白花蛇舌草100克、半枝蓮15克、石見穿30克、貓須草25克抗瘤清毒;用干蟾皮3克、鱉甲30克、龜甲30克、田三七6克活血化瘀,克瘤解毒;用麥冬25克、生地黃25克養陰;用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清熱;用延胡索25克、木香6克和胃定痛,再配服消瘤丸。
瘀毒內阻者,常表現為胃脘部刺痛,疼有定點,嘔吐血水,肌膚甲錯,大便黑亮,上部腫塊固定不移,推之不動,堅硬如石,舌色紫暗,舌上有瘀斑,脈象弦數。采用活血祛瘀、克癌解毒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方劑多用“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桃仁15克、紅花10克、丹參25克、蒲黃15克、五靈脂15克活血祛瘀;用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25克、延胡索25克活血定痛;用莪術30克、三棱15克、蜂房10克、徐長卿30克活血抗癌;用半枝蓮25克、藤梨根60克,并加服消瘤丸抗癌解毒。
脾虛痰濕型常表現為胸膈部脹悶、嘔吐、痰涎、牽絲不斷,進食易哽,神疲乏力,腹脹腹痛,大便稀溏,小便色清而頻,面黃虛腫,雙腳腫脹而沉重,跨步艱難。舌象淡胖,舌邊有齒痕,舌苔滑膩,脈象細滑無力。此型采用健脾化濕、軟堅散節、克瘤定痛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方劑常用“參苓白術散”合“二陳湯”加減。藥用黨參10克、白術15克、蒼術15克健脾化濕;用法半夏12克、天南星12克、夏枯草90克、白芥子10克化痰散結;用昆布30克、海藻30克、炮甲珠25克軟堅散結;用龍葵30克、黃藥子15克、白花蛇舌草100克,加服消瘤丸克癌定痛。
對氣血雙虧,常表現為心悸氣短,動則氣喘、頭昏目眩,疲乏無力,虛煩難眠,自汗、盜汗,食欲減退,上腹脹氣,消瘦貧血,大便無力,小便清少,舌體淡白而胖大,脈象沉細無力的患者,采用補氣養血的方法予以治療(此型多見于手術及化療后的患者)。中藥方劑常采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藥用生曬參3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健脾益氣;用當歸6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黃15克養血補血;用黃芪6克補氣,加上桂粉0.5克沖服,以溫補命門之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